舊區為城市命脈 如何找出生機? 林宇滔:須持續實質改善環境 孵化新舊交融

舊區對於澳門人而言,有著怎樣的價值和生活記憶?直選議員林宇滔多年從事社區工作、自詡是個真正的「街坊」。在他眼裏,澳門的舊區與理論上已無人居住的「舊」不同。舊區之於澳門人,除了建築較舊、較多基層居民生活以外,亦有不同身份和階層的人隱身在舊區,到處可見滿盈的生活氣息,積存了城市命脈,「舊區可說是澳門最多人生活的環境。」

他又認為,舊區於不少澳門人有重要意義,重整也並非一味期盼什麼都要換成新的、全部舊東西丟掉。要找出舊區生機是困難重重,核心理念和目標都是改善居民的生活質素,須持續以實質行動改善環境, 努力在舊區中孵化出新舊交融的特色。

林宇滔每日生活及工作皆與舊區息息相關,家住唐樓、辦事處位於被列為福隆新街步行區範圍的桔仔街。近日他接受本媒訪問,分享對舊區發展的觀察及看法。

林宇滔直指,若當局有意改善十月初五街一帶人流,應先解決長年人車爭道的問題。

林宇滔直指,若當局有意改善十月初五街一帶人流,應先解決長年人車爭道的問題。

舊區問題「望聞問切」都做齊
缺「臨門一腳」

舊區重整在澳門已討論多時。曾任都市更新委員會委員的林宇滔表示,早在二〇〇五年政府曾組成「舊區重整諮詢委員會」,集結五十多位社會上不同界別的重要持份者作為委員,一同討論舊區重整的各方面議題、嘗試推動舊區重整法案。內容涵蓋舊樓重建、樓宇保養、街道社區改善、古蹟文物活用等。政府應早知道舊區病因,也透過委員會得到不少建議解方,但始終沒有下決心有效執行。正所謂「醫生睇症『望聞問切』都做齊,但無開藥同食藥」,在正確發展上未有人肯行前一步。

都市更新委員會前身是舊區重整諮詢委員會,後者於二〇一四年十一月被註銷。

他形容當時舊區重整諮詢委員會架勢不小,在分析各類舊區重整問題上頭頭是道。委員落區溝通、開會討論也不下百次,最後交出一份舊區重整詳細方案報告,內容包括舊區發展居民如何搬回原區安置、結合多地重整經驗、保存原區居民生活脈絡等。再待二〇一一年推出《舊區重整法律制度》法案,其時甚至已過立法會一般性表決。

他又稱,當年該法案在進入立法會細則性討論前就被撤回,政府望在二〇一三年至一四年推出三大法——即城規法、文遺法和土地法,之後再回頭來討論舊區重整,不料一拖就是永無了期、法案被撤回。

議員林宇滔曾任都市更新委員會委員。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議員林宇滔曾任都市更新委員會委員。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重拾舊區活力需多管齊下

林宇滔認為,澳門緊握兩張向世界展示的名片,一是賭業,二就是申請世遺成功的歷史城區。澳門人生活在一個歷史價值濃厚的城市,活化舊區對於不同持份者有不同意義和理解方式,並沒有通用公式。例如部分關注城市保育的人更著重於歷史建築、環境或人情關係保存;但也有另外一類人認為保育和活化就是「整好社區」,希望周邊街道和環境「整靚啲」,例如祐漢七棟樓的居民就希望快點將舊樓重建,搬回去電梯樓。

舊區討論是永無盡頭,林宇滔認為,核心理念和目標都是改善居民的生活質素。「如果這個社區能夠繼續有活力、生命力,自然能夠持續發展。」

參考到其他地區有成功也有失敗經驗,他認為,在舊區重建或都市更新上,政府應同時思考多種解法,絕對不可以靠「一招半招」就治標。「但是看到政府永遠都是『做少錯少,唔做唔錯』。 澳門核心是什麼呢,長年都是只講不做。它永遠都不會錯,但永遠都不會做到成就出來。這個就是我看了二十多年澳門所謂舊區重整、舊區活化的問題所在。」

林宇滔亦曾擔任市政諮詢委員會及中區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多時,工作總不離處理各類舊區問題。

部分舊區隨著城市發展轉移而逐漸衰退,彷似是自然且理所當然的事。他又以十月初五街和司打口、沙梨頭一帶為例,昔日澳門仍依賴內港碼頭運輸時,附近是重要商業區。隨著口岸轉移,社區及居民步入老化或搬走,要再重現昔日光景已是不可能。然而,發展該區可先從擱置已久卻未改善的問題開始。十月初五街有不少店鋪和食肆,但一直以來人車爭道問題嚴重、街道又窄,惟政府已講整治一段時間仍未果。人車爭路有危險隱患,居民出入不便,「人流就越來越差,即使美化了街道都未必真的有人進去。」

內港、十六浦一帶曾盛極一時,因口岸轉移而逐漸凋零。

內港、十六浦一帶曾盛極一時,因口岸轉移而逐漸凋零。

不要什麼「噱頭」口號 應先改善基礎問題

林宇滔又指,無論所謂美化、活化、轉型都應先改善基礎問題,再想搞什麼噱頭吸引人流,以及思考如何吸引商號或居民重返舊區?又如區內住唐樓的長者又有何安居之法?多數舊區人口外移,年輕人往外搬,餘下的老人家住在唐樓上落樓不方便,更影響生活質素,存在不少隱蔽問題。

林宇滔坦言,政府一直忽視舊區老人家裝設樓梯機或增設公共電梯的需要。作為議員、社區工作者,自己不斷向政府反映,卻得到推搪回應,只成功裝過幾次樓梯機。「舊區老人家的生活質素受影響就會搬離嗰區,即使在內地也有措施和政策資助裝樓梯機。特區政府卻反對說違反防火條例,一口就話唔批。」

他又認為,就此問題只要政府行前一步設定好使用標準,一定有產品符合要求可讓老人家在家中住得舒適,更可以將老人院、療養院等資源留給更有需要的人。

另一方面,中小企進駐舊區也是吸引人流和經濟活動的關鍵之一。林宇滔則認為,現時食肆發牌制度未劃分統一阻礙了中小企營商。若食肆要做外賣只需登記及管理食品安全,但加桌椅做堂食就面對完全不同的審批要求,如防火、油煙等;若是做手工食品又拿不到食品工場牌照,無法在其他地方販售。許多商家在大小牌照之間走「法律罅」去經營,制度缺乏清晰的邏輯思維。政府雖高舉「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大旗,但應要先掃清這些障礙,中小企和市場才自然有方法配合經營。

林宇滔指出,發展景點應避免包裝手法「內地化」,應彰顯其獨有的、真正的歷史內涵和特色。

林宇滔指出,發展景點應避免包裝手法「內地化」,應彰顯其獨有的、真正的歷史內涵和特色。

政府主導六博企活化片區只是「吹」?或落得「內地化」

政府早前大刀闊斧將六個包括舊街道的片區分給博企活化,亦常將「活化舊區」、「帶入人流」掛在口邊。對官方敍事林宇滔卻有不同看法,直批政府在其中的定位和角色紊亂、似「吹」多於實質推動舊區發展。「今屆政府用口號定義很多東西,但它沒有一個整體的發展技術邏輯,這是最大的問題。」

他亦認為實踐舊區活化未必有通用公式,但政府或可帶領某些大方向的改變,讓中小企進駐更便利、不同的持份者可以更順暢表達、溝通。政府作為政策和法律的制定者角色,應在其中尋求平衡找出一些可行做法。

林宇滔強調,中小企在博企負責的片區計劃中,知悉資訊不透明、方向不清晰,難安排及配合政府方針。「市場主導是重點,政府給出政策就可以,清晰要做什麼、做好政策傾斜,清清楚楚告訴時間、內容、 計劃資助等,讓中小企知道,市場自己會匹配的。」但現時政府卻想「幫中小企諗埋」,中小企卻什麼都「唔知道」,就算投放資源都可能落得一場空。

他又認為,活化六大片區都是政府在「吹」。「搞一大輪後,哪一方才真正獲益?」博企落場發展片區,最後或會被搞到「頭頭擰」?

以博企永利所負責的福隆新街步行區項目為例,林宇滔稱,現時福隆新街大部分業權都在「集成堂」手中,永利也要向它租鋪及商討業權;另一邊廂,附近商戶生意效益與開放步行區前相去不多,原有高消費客源或被削弱。博企被玩到「氹氹轉」之餘,中小企不一定可得益,「這個就是多輸的結果。」政府的計劃邏輯紊亂,又不一定積極向公眾交代,最後可能導致投放資源發展但事倍功半。

他又形容福隆新街步行區在試行後落得「內地化」,在街道風格上參考不少內地包裝古蹟的手法,掩蓋了原有歷史文物的特色和文化內涵,甚至連立面也看不清。在推行項目時,文化局角色錯位,從監管方轉為主辦單位,在福隆新街文物建築外牆釘「拉爆螺絲」事件中被鬧爆,可見官方喪失了保護文物的職責。

林宇滔續稱,旅客到澳就是為了看澳門與別不同的景色,有別樹一幟、中西交融的特色,並非期待看見另一個內地古城或老街景點,這種手法會使澳門會慢慢失去原有的吸引力。發展這些景點「主次不分」,當局應再考慮澳門真正的優勢為何。

另一例子是媽閣塘片區,政府大部分物業條件優越,只要主動開放招標就可順利歡迎中小企進駐營商,讓林宇滔不解的是,為何到頭來仍要博企做中間人?

林宇滔認為,媽閣塘片區多為政府物業且條件不錯,若索性開放中小企進駐也大有商機。

林宇滔認為,媽閣塘片區多為政府物業且條件不錯,若索性開放中小企進駐也大有商機。

持續實質改善舊區環境
孵化新舊交融

林宇滔認為,隨社會逐漸進步,現時可見趨勢是舊區越來越舊、越少人住,年輕人口減少且老化嚴重,舊區變得更加荒涼。若政府可再積極一點,持續並實質地改善舊區環境 ,才能孵化出新舊交融的特色。

對於舊區發展,林宇滔稱,自己並非全然反對新事物,對「關前薈」等新嘗試也持開放態度,即使出錯也暫可接受,「但不應是具破壞性、重複犯錯的。」自己亦希望看見環境與時俱進引入新事物,資源用得其所,坦言「關前貓」、大三巴VR或AR裝置等「就唔係我杯茶」。真正重要仍是讓人充分、實在地感受景點的歷史底蘊,若一直靠噱頭、時下潮流來招徠遊客是不夠的。

對於舊區活化,社會有兩極化意見:一種是什麼都要換新的、舊東西要全部丟掉,若完全否定「舊」,這樣下去澳門反而失去原有的競爭力;另一種是什麼都拒絕改變,堅持以前的標準。然而,他認為,社會上大部分意見都是希望身處環境獲得持續改善,適當保留原有事物並提升生活質素。與舊區相關舉措的成效仍要視政府態度而定,現時所做有效、可持續的實質改善不多,反而將新舊變化推向極端。舊就非常舊,或是建成完全新的區域,未有中庸的選擇,而部分文化環境亦無法有效保存。

林宇滔續稱,一方面舊區的環境需不斷作出改善,另一方面既成全舊有的特色,又有一些新的創意加進去,就是舊區可達致最良好的狀態,那個區就可以繼續保持活力、新舊交錯。這需要政府再加倍努力做好居中協調,加強資源的傾斜和推動,在中間產生銳變 、孵化出新舊交融的東西 。這些現時仍欠缺。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