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城市的半張臉

128 舊區如夢 紙本月刊

文:論盡媒體

網址:https://aamacau.com/?p=107626

時間:2024年01月5日 12:12

怎樣的城市面貌定義了澳門?是金碧輝煌的賭場、渡假村、人山人海的大三巴景點和手信街;是巷、圍、里間保存上百年歷史的人文風景;還是填海區棟棟新建的高樓大廈?澳門人遊走其間,穿插在遊客人潮之中,如何定位自己曾住何處、曾經是誰、如何確信從小到大擁有過的人情和街坊關係尚存?

澳門或可被一刀劃開兩半。一邊金光閃爍耀眼,象徵賭權發展以來賺得的經濟效益;一邊雋永低調,自歷史城區申遺成功以來,城市保育成為澳門引傲的代名詞。澳門人站在歷史悠久的土地上,不禁在新舊分裂的界線上感到暈眩——這一刻,人們應擁抱哪一種價值?又往何處去?

特區政府陸續公佈博企活化片區計劃內容,有擔心亦有期望。

特區政府陸續公佈博企活化片區計劃內容,有擔心亦有期望。

本澳舊區充滿歷史和文化特色、保留了本澳傳統建築風格和獨特的城市景觀,到處可見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建築物和景點如大三巴、大炮台、聖保祿教堂、議事亭前地等。古老的街、巷、圍亦讓人們感受到澳門獨特的街頭風情和生活氛圍,亦不乏許多傳統手工藝品 。

舊區構築了澳門迷人的「貼地」一面,在裏頭可以找到老牌食店、特色產品、雜貨店、小巧的藝文場所、堅實的鄰里關係、市井間濃厚的人情氣氛⋯⋯樣樣保存和凝聚了澳門人的生活方式。人們漫走其間,以足跡印證城市多年發展留下的故事,也許是感受舊區的最佳方式。

舊區有其生機盎然一面、亦多見死氣沉沉。隨著城市發展重心轉移,部分區域變得沉寂,亦面臨社區老化、建築失修等問題。今期紙本與多位資深社區工作者、旅遊從業員、在外文化人、舊區老居民,一同挖掘舊區的美好與憂愁。面對舊區活化、都市更新,他們爬梳回歸以來的政策及發展軌跡,見其局限處,亦抱以期望,在情懷及批判背後,可見其對舊區充沛的喜愛之情。

近期,特區政府陸續公佈博企活化片區計劃內容,意見有彈有讚,有擔心亦有期望。除了憂慮固有建築硬件、街區文化及風貌保存問題外,更有意見指過度商業化的安排或損舊區原有特色。

在福隆新街的燈飾、表演是否可體現其歷史價值,或包裝只會變得「內地化」?日後博企在荔枝碗船廠片區加設「仿真溜冰場」又是否貼切其歷史背景?政府及博企是否已深入探討推廣澳門價值最貼切的做法?特首賀一誠曾言,找到片區發展方向需要「過渡期」、「撞牆期」,對社會而言,舊區未來仍處於一片不明朗之中。

然而,隨政策更迭,政府對發展舊區的期望也隨年月變形。「舊區重整」、「都市更新」、「片區活化」,恍惚每隔幾年換一個名號,舊區也會跟著一同改頭換面。樓宇正在老化、人流正在衰退,舊區之於澳門,如何在創新之外最有效保存舊有事物和文化環境?澳門人又應如何看待城市專屬的老舊氣息?於任何持份者而言,這都是個複雜難解的大哉問。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