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藝術二人組合參展「致__的啟示錄」 「集體造字」討論語言平等

即時報道

文:論盡採訪組

網址:https://aamacau.com/?p=106488

時間:2023年11月19日 9:09

展覽延伸活動「藝術家偶發會議/關於語言平等的討論」(Spontaneous Meet with Artists / Participatory Talk on Language Equality)在本(11)月3日舉行。(圖片來源:Momoko攝影/埋欄文化)

「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本地策展計劃之一「致__的啟示錄」展期從10月6日開始至11月30日結束,展覽延伸活動「藝術家偶發會議/關於語言平等的討論」(Spontaneous Meet with Artists / Participatory Talk on Language Equality)在本(11)月3日舉行。活動上,柏林藝術二人組合本澳視覺人類學者張健文和波蘭藝術工作者媽打沙律(Marta Stanisława Sala,舊譯瑪塔薩拉)介紹兩人的織物和錄像裝置新作《啟示》及同名藝術小書。活動受柏林當代文藝界去殖思潮影響,冀透過創製文字以幻想不同語種間權力關係的消失。

該活動由「致__的啟示錄」策展人之一林小雯主持,舉行約一小時的「偶發會議」,大致以廣東話和英文進行,部分參加人士則使用葡文和德文溝通。活動共有十一名市民應邀參加。澳門場活動原意是盡力邀請本澳每一語種的母語人士組成「溝通無效」的偶發群組,但因後來張媽二人來澳十二天時間過於倉促而無法及時安排,後改為自由參加。

交流多語種使用經驗
以象形符號造「烏托邦文字」表意

活動上,包括策展人和張健文在內廣東話使用者共九人;計媽打沙律在內英文使用者二人;粵葡雙語(母語)者兩人;葡文使用者一人。

活動前半部份先由參加者作自我介紹,交流使用多種語言之間的經驗。參與者包括一位早年為了讀懂托爾斯泰而決心學習俄文的詩人;另一位曾在澳學習德文的日文學習者,笑言年幼「睇相」時被指「語言唔恰你學」;此外,還有一位自稱「以文字呃飯食嘅人」Carol,以及政治學者林嘉欣、藝術工作者Ezaak Ez、前象牙雕刻者和退休賭場員工張志輝。

活動現場。(圖片來源:Momoko攝影/埋欄文化)

活動後半部份為造字環節,讓參與者完全以象形符號表達複雜的概念,但同時又受限於在極短時間內抄寫文字,最後共收集到十個「烏托邦文字」。

《致__的啟示錄》展期至本月底結束,由林小雯和陸竹聯合策劃,展出樊燕君、梁子毛、梁臻、劉安妮、媽打沙律及張健文、克萊門特.瓦拉(Clement Valla)和張璐的作品。逢週日有免費導賞,地點為漁人碼頭里斯本畫廊。

張和媽打二人在去年「柏林漢字」(Die Reinickendorfer Schriftzeichen)雙人展和工作坊、「柏林風景中的烏托邦」(Utopische Interventionen in Tempelhofer Landschaften)群展和本年暑假的偶發藝術演出《語文醫療用品有限公司》(Sanitätshaus der fremden Worte)多項活動期間,數次在柏林發起「集體造字」。活動產出內容預計將於二人明年在德國紐倫堡克拉科夫之家(Krakauer Haus)的雙人展中展出。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