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澳門教育 (上)

示意圖

澳門自1995至1996學年實行免費教育以來,教育的質及量似乎未見明顯變化,主要是留級率高,效率低下。很多人歸咎澳門學生懶惰、沒有上進心,一心想去賭場;近年學生輕生亦常發生。一味將責任歸咎在青少年身上是無補於事,那請問澳門教育有什麽問題?

筆者將以分上、下篇先簡單疏理本澳教育基本情況,以及淺談自賭權開放後對本澳教育的所見所思。

政治對教育的無形操控

儘管澳門私校眾多,但回歸前它們都是給予當時貧苦百姓受教育的慈善團體,由傳統的商人團體與百姓共同支撐。受國共內戰與「一二.三事件」影響,本澳的學校對政治與社會問題基本採取迴避態度,支持所謂的「愛國愛澳」。當時的「愛國愛澳」只是教化市民為社會著想,不會有過多的政治宣傳。

自從回歸後,這平靜的狀況開始轉變,學校變得強調對某些政治立場的態度,各項交流、表演、軍訓、看愛國電影和展覽等活動缺一不可,在紅底學校最為激烈,活動與形式變得浮誇,學校與學校之間出現攀比。例如某間紅底學校曾經接待過三位國家級領導人,教會學校則是安分守己。

政治對教育的過度干擾已經不是什麽秘密,在回歸後有不少教師因所謂政治立場問題而不再續約,遇上這些事情,學校受到不同形式的壓力,包括在資助上的阻礙。如九年前聖約瑟大學政治講師蘇鼎德因政治評論而被解雇。

如研究者所說,澳門學生對於好公民的定義在四地中是最模糊與保守的,既不如內地和台灣學生般將好公民與政權連結(民主或愛國),也不像香港般強調實際行動的重要性(如參加遊行)。 相片來源:unsplash@adenlao

相片來源:unsplash@adenlao

自從2019年鄰埠爆發事件與一些教師的「失德」言行後,整個澳門教育界形成一股前所未有的寒蟬效應,傳出大規模審查師生言行且清算教師,竟然是一海之隔的澳門,甚至傳出有學生因為選擇去台灣升學而被校方「照肺」。

短短三年,以往的「愛國愛澳」徹底升級為「國家安全」,警方高調介入教育事務,順便分擔了一些教育工作,教育已經不再是教化市民那麽簡單,學校、教師與學生都要面對前所未有的壓力與恐懼,因為如果涉及以上事情,恐怕不單是政治立場的問題,面臨的後果不是減少資助那麽簡單。一些學校的內部也變得更加複雜,行為越來越不思進取,不再是以前單純只服務社會的辦學團體。一些有經濟能力的父母寧願花點錢讓孩子上國際學校,都不讓他們進入免費的教育系統。

無力的公民教育

本澳很多學校對澳門教育的本土化不重視,源頭在於澳門私校占了澳門學校的很大比例,從回歸前直到現在這比例都在九成之間來回。在回歸前夕到初期,各間學校都是各自為政,政策的推行與效果都大打折扣。從教材上就可以看出,各間學校都是用外地的教材,教材與教育上未本地化,學生在學習上容易水土不服,難以產生代入感。

另一方面,本澳教育界對政治與社會議題的過度反應,讓澳門的公民教育發展艱難,早在1980年代已經有人提倡在澳門設立公民教育,以應對回歸後的教育需求,1999年公民教育以「品德與公民」立項為澳門教育系統裡的一門學科,由人教出版社出版第一批教材。幾十年後,公民教育在澳門仍然不受重視。

直到現在,公民教育科目都缺乏培訓相關教師,一直以來由班主任用空餘課堂來教授,在某些學校更是一片空白。在過度政治壓力下,學校教授公民課時都會避重就輕,刻意強調官方宣傳,亦不鼓勵學生去思考,教育也偏向離地,對社會上各種事務無法得到全面了解,疏離了生活與現實的需求。澳門也沒有像通識的科目,能夠讓學生去了解周邊環境與國際事務,學生缺乏社會意識與國際視野,阻礙了澳門走向多元化與國際化。

免費教育旨在教出學生相信「努力學習到貢獻社會才能出人頭地」

前教育暨青年局於1995年制定 「傾向免費教育之普及」 法令,規定凡持有澳門居民身份證、入讀本地公立學校,或加入免費教育學校系統的不牟利私立學校的學生可享受免費教育。至2007/2008學年特區政府把免費教育延伸至高中三年級,從此15年免費教育正式實施。

儘管澳門有各式各樣的學校,主要服務群體都不一樣,但它們在辦學時的初衷是為了教育人們向善,同時培養出適合澳門的人。

澳門私立葡文學校的學生及家長。

澳門私立葡文學校的學生及家長。(資料相片)

澳門免費教育主要是為了培養出具有傳統價值觀的人,受教群體都被灌輸要相信「努力學習到貢獻社會才能出人頭地」等傳統理念,而這些理念在澳門回歸前對社會的作用是非同小可。

七、八十年代是澳門製造業的高峰期與服務業的開端,社會需要勞動力,早一批受教育的人也開始投身社會事務。相對現在各行各業都出現「內卷」的情況,以前社會對人們的要求不高,社會結構較為單一,人們之間沒有過多的比較,都較為安於現狀。

就算到了九十年代經濟低迷、治安變壞,很多學校都會無條件跟進有嚴重問題的學生,照顧他們放學後的生活,以免他們走上歪路。然而,轉變就在「六四」後,澳門免費教育還要培養出另一種人——就是對政府忠誠的人。受教育群體必須對政府信任,不要製造事端,政府也刻意製造社會和諧的景象,避免民眾關注社會問題。

澳門在回歸初期的確需要穩定,因為澳門的優勢無法跟香港與內地相提並論,回歸前的犯罪問題只能暫時壓下去,經濟繼續壞下去也始終會再爆發,需另謀出路。開放賭權是最好且唯一的選擇,賭權開放初期的確給予澳門穩定的前景,而且當時中國內地是胡溫主導,政治較為開明,澳門也順便從中美關係的蜜月期得益。

但沒有事情是永恆的。經過23年的發展,像以前的製造業一樣,澳門經濟發展已經再要面臨轉折點,就算有路過來也要想辦法吸引人,社會、經濟結構變得比以往更複雜,澳門對外界也更加敏感。如今中國與外界的關係急速惡化,政治比以往更強調忠誠,澳門自然也會大受影響。要突破如今的困境,再強調努力奮鬥已經是沒用的,最重要是學會如何變通。

觀點均來自作者,並不代表本媒立場。)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