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刊登】用電腦看花園——專訪《澳門點雲花園》創作者Clement Valla

即時報道 藝文爛鬼樓

文:路家

網址:https://aamacau.com/?p=105536

時間:2023年10月13日 0:00

風之花園(鳴謝 Bitforms 畫廊)

只見益隆炮竹廠的大樹下,架起了兩個LED大屏幕。朦朧的數位影像與旁邊觸手可及的老樹,在虛與實之間,呈現出受澳門歷史啟發的視覺故事。這個作品名為《澳門點雲花園》,是美籍法裔藝術家Clement Valla的最新作品,也是「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2023」的六件公共藝術作品之一。曾為作品資料蒐集而走訪澳門山林綠地的Valla表示,希望以一個「外來者」的身份,與觀眾交流對澳門的想法。「不是把法國或美國的『花園』帶到澳門,而是將以一個外人的身份,將我在澳門看到的植物、花園,再反饋給澳門,我想這會是有趣的。」

觸不到的花園

《澳門點雲花園》由美籍法裔藝術家Clement Valla創作,由澳門策展人林小雯策劃,是Valla的新媒體創作《點雲花園》系列的延續,將於2023年10月14日至12月10日於氹仔益隆炮竹廠舊址展出。所謂「點雲」(Point Cloud),其實是一組組呈現三維座標(俗稱XYZ軸)的數據,把數據連接後即可呈現物體的外觀,乃至顏色。Valla透過有關技術,捕捉了澳門不同花園和植物的影像,並運用算法和軟件重新呈現。

今次的作品包含兩個部分:「風之花園」(Wind Garden)和「透明花園」(Transparent Garden),分別位於益隆兩個位置。據介紹,「風之花園」由兩座立在假菩提樹間的LED螢幕組成,呈現出大自然在人類眼中與透過電腦所展示的不同面貌。第二部分「透明花園」(Transparent Garden)則隱藏在炮竹工房間的廢置空間之內,若隱若現的熒幕影像,與茂密的秘密花園融為一體。Valla刻意使用低解象度的動態影像,讓觀眾對這片朦朧發揮想像力,也希望引發觀者思考現時頻繁面對熒幕的生活,深思自身在觀看熒幕時與身處大自然時不同的情感體驗。

一個澳門的故事

事實上,今次的選址益隆炮竹廠本身也見證着澳門大自然的變遷。翻查1912年的澳門地圖,今時今日熙來攘往、四周盡是高廈與酒店的益隆,一百多年前其實位處海邊,後來因為天然堆積再加上大規模的填海,最終變成今日的陸地;到1960年代路氹連貫公路(Estrada do Istmo)建成後,由於水流減緩,紅樹林及泥灘慢慢在距離益隆不遠處的龍環葡韻前形成,不少候鳥也會在此歇息;然後1998年,政府決定在路氹連貫公路兩旁進行填海工程,然後變成了今天的路氹金光大道。

Valla表示,自己很多作品都是從比較機器或電腦如何看待世界,以及人類如何看待世界的方式開始。

至於益隆,曾經這一帶有船廠,益隆本身除了是炮竹廠,也曾是農場,種有果樹與菜地,也有養雞養牛;後來,亦捲入一連串土地爭議。

益隆幾經歲月和風雨後,文化局將之修復,並於2022年12月重新對外開放。大學時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修讀建築系的Valla覺得,現時的益隆與外國常見的那種修葺得非常精緻的花園不同。在這裡,建築是重要組成部分,而現在又成為了大自然的一部分。「你彷彿能感受到這土地上經歷的一切,由一片空地,到成為炮竹廠,再到被棄置。我認為當中的介入不俗,因為它沒有真正地添加甚麼,而是透過遊徑讓人穿過。我很喜歡這些層次,也很喜歡它不過度修飾,它就像一個別樹一格的花園。」

曾修讀建築的Valla表示,雖然《點雲花園》系列已開始了五年,但今次是他首次在「點雲」創作中處理建築。

這樣的益隆是「透明花園」的靈感來源,而「風之花園」的啟發則來自盧廉若花園、二龍喉花園、路環山林這些他於今年夏天曾到訪的地方。在Valla眼中,盧廉若花園是那種經過精心修整的園林,人工地把某處的風景縮小放在花園中。「我在盧廉若花園掃描時就做了很多不同的嘗試,把一些很小的東西變得很大,又把一些很大的東西變得很小。風之花園的靈感正是來自盧廉若花園,或應該說是澳門整體。規模這事對澳門來說很重要。賭場的規模很大,同時城市的規模很小。」而因為澳門缺少土地,於是成就出澳門獨特的風景。「大家講起澳門時,不一定會想起大自然。但我想,城市化的壓力令澳門的大自然有其獨特一面。」

與公眾的對話

過去,Valla的《點雲花園》系列多以美國和法國的植物為題材,今次的《澳門點雲花園》是他首個在亞洲的「點雲作品」,也是《點雲花園》系列首次作為公共藝術呈現。他坦言自己過去的公共藝術作品不多,即使有亦未必如今次般投入許多時間認識當地。「作為以數位創作的藝術工作者,我常被誤以為只是把作品的檔案發給對方即可,不用親身到場,但其實正正相反。不是發檔案即可,而是我親身到來,親眼看看這個地方,思考這個地方,然後創作。」而雖然今次作品是以公共藝術的方式呈現,遇上的觀眾未必是特地為了解作品而來,但他希望作品以一樣的力度與所有觀眾對話。

「熒幕很搶眼球,尤其是大型的公共屏幕。澳門有很多這樣的熒幕,我現在從酒店房間的窗口望出去已能看到十多個,每一個都有畫面在動,每一個都想你看着它。既然我們這樣習慣以某種方式看着熒幕,我希望,當突然有一個是不同的時候,會讓不為作品而來的觀眾對作品有新的思考。」這刻正透過熒幕讀着文章的你,會有興趣去看看嗎?

(以上內容由策展團隊提供)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