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灣最獨特的風景:一間充滿回憶的小石屋

Patreon 專欄 即時報道 日常和夜間事務

文:黑黑

網址:https://aamacau.com/?p=104631

時間:2023年09月11日 14:14

建在竹灣岸邊石頭上,緊鄰豪宅的一間的小屋就是曾在澳門生活了接近五十年的意大利藝術家、建築師夏剛志(Oseo Acconci)與家人一同在此渡過無數假期的「家」。惟在「翻新」後,原本珍貴的東西亦隨之消失。

沿著竹灣沙灘的行人路一直向泳池的方向行走,靠山的那邊建有一些私人別墅與社團會所,隨著興建年代的不同,這些建築也各有姿態。大約在行人路的中段,相信很多人都留意到,有一幢樓盤廣告常見的模仿歐陸風的白色豪宅突出在路邊,粗暴地把行人路的一部份也佔據了,屋內很少見到住客。就在這間豪宅緊鄰的隔壁,有一間緊貼在山邊,建在幾塊大石之上的小石屋,幾乎不為人所察覺。這小屋完全沒有佔據任何路面,也沒有移平任何大石,而是依著石頭而建成,與所有海灘上的建築呈現完全不同的風格,充滿隨意與手工粗獷感,這裡就是曾在澳門生活了接近五十年的意大利藝術家、建築師夏剛志(Oseo Acconci)與家人一同在此渡過無數假期的小石屋 。然而在8月28日,從網友Jan Cheang提供的相片中可見(圖5),這間屋子似乎將要進行工程,不知是拆毀還是改建,使人憂心這棟具獨特藝術與歷史價值的小屋,將會成為另一件夏剛志消失了的建築作品。

從網友Jan Cheang提供的相片中可見,這間屋子似乎將要進行工程,不知是拆毀還是改建,使人憂心這棟具獨特藝術與歷史價值的小屋,將會成為另一件夏剛志消失了的建築作品。

這建在竹灣岸邊石頭上的小屋,驟眼看去似乎無甚特別之處,但仔細觀察,卻能發現許多專屬夏剛志的細節與風格,如同他一些興建於五、六十年代的建築物,整個小屋都沒有使用什麼高級建材,而選用他所擅長的簡單和天然物料來建造匠心獨具、簡約美感與實用功能兼備的房子。這間小屋便使用了大量的石頭和通風磚等,這些常在他所建造的房子中會出現的物料。在竹灣運用這些天然物料相信是更為適合的,能更好地配合四周山海的自然環境,也不會對自然景觀造成視覺上和環境上的破壞。

在屋外有一條以石頭築成的樓梯從小屋伸向海灘小路,設計成半弧狀的線條,使行走的動線變得有趣,同時也能沿著大石的形態而伸展,既沒有多佔空間也不會妨礙其他人。樓梯的扶手是使用簡單的鐵通(水管)形成輕巧的線條,這看似隨意、隨手拈來的扶手,其實有點像柯比意(Le Corbusier)設計薩伏伊別墅(Villa Savoye)時,使用鋼管作扶手,並將之塗上白漆以模仿遠洋輪船的設計,當時被認為是柯比意的神來之筆。而這所竹灣的小石屋到底是否因為同樣位於海邊才有這樣的巧思,這是模仿還只是巧合,現在當然已無從得知,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夏剛志也很喜歡使用非一般的物料來製造簡約、隨機的趣味,而且他真的很欣賞柯比意,經常留意他的作品,他兒子夏安道(Arnaldo)也曾這樣提及父親。

小屋的大門入口處是一個簡單的鐵閘,鐵閘旁邊有“Villa Oseo”的名牌,確定這裡曾是夏剛志的物業。從大門看進去,鐵閘後方是個半戶外空間,現在擺放了很多雜物,屋內用石頭砌成牆壁留下隨意的痕跡,起居空間應在緊閉著的白色木門之內。

小屋的大門入口處是一個簡單的鐵閘,鐵閘旁邊有“Villa Oseo”的名牌,確定這裡曾是夏剛志的物業。然而,這名牌在「翻新」則未見。

初訪石屋的那天,屋內有一位菲律賓人,我向他詢問有關房子的事情,他告知這個小屋也屬旁邊那所別墅的主人,現在拿來讓工人居住,他和另外幾位菲律賓工人就住在這裡。沒有主人的指示不能讓我入內參觀,主人聯絡方式也不便透露。從門口看進去,裡面還有同樣的水管扶手樓梯可以沿著石頭行上小山,從高處看海。

根據《華僑報》一九五五年二月十四日的一則報道,夏剛志在路環竹灣領了一塊空地,很可能指的就是這一塊地。從《華僑報》的報道中,無法得知這塊竹灣土地的實際位置,也不知道後來發展如何,但夏安道和夏里奧(Guilo)在訪談中都曾多次提及這間小屋。夏安道說當時竹灣沙灘上還沒有其他房子出現,就只有他們這一間,那是一家人充滿回憶的地方。夏安道曾展示一張兒時相片,便是七歲的他與兄弟姐妹們一起在屋前留影,而這張相片,就是攝於1955年。相片中可見,那時屋子還未成今天的樣子,既沒有鐵閘,也沒有側邊的通風磚,就只是一個半開放的類近棚子的空間。

夏里奧說這間竹灣小屋原來就只是一個簡單的棚子,是父親夏剛志搭建來給子女們游泳時更換衣服之用。後來,父親再一點一點加建,成為有廚房和洗手間的小屋,選擇這個地方是因為旁邊有個水源,有山水從上面流下來,水質很甜很好飲,但後來被人從上面截住了水源後便沒有了。

初訪石屋的那天,屋內有一位菲律賓人,我向他詢問有關房子的事情,他告知這個小屋也屬旁邊那所別墅的主人,現在拿來讓工人居住,他和另外幾位菲律賓工人就住在這裡。

夏里奧說小時候父親很喜歡在周末帶他們到路環,幾乎每個星期都會去,去竹灣游泳、開車在那一帶兜風。小時候的自己不明白為何總是去路環,直到1985年第一次跟著父親回意大利旅行,當車子駛進家鄉托斯卡納(Toscana),看到沿途的風景,那些窄窄彎彎的山路,加上兩旁的樹木,與路環的風景有些相似,那一刻自己亦終於明白了:「原來父親是想念家鄉,在尋找記憶中的家鄉風景,但他不會說太多。他不會經常提起意大利,因為他已經選擇了澳門,他愛上了這個地方,他已決定要在澳門終老。」

這間小屋是夏剛志為子女們在空閒時一點一點地動手搭建起來的,以簡約的石頭、通風磚等依山建成,充滿隨意拼搭、樸拙手工的美感,有一種歐洲鄉村小屋(cottage orné)的風格,在竹灣海灘上尤其別具個性(旁邊的鐵閘應為後來屋主加上)。夏剛志把這房子建在與家鄉風景相似的竹灣海邊,對他和家人來說都有著特別的意義,也是他自覺能與埋藏心底的遙遠故鄉產生連結的地方。

更為難得的是,這樣一間簡樸低調的小屋,與五、六十年代的竹灣環境能相互襯托,不會破壞當時寧靜純樸的海灣地貎。

在歐洲文化史上亦曾有一段時期盛行這種具有反樸歸真精神的鄉村小屋(cottage orné),於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浪漫主義時期,是當時的一種文化風潮。那時候人們嚮往田園生活,把農民的鄉村小屋視為風尚,將能擺脫巴洛克時期及新古典主義時期那些華麗浮誇的建築形式,作為一種回歸自然、重視個體特質的文化象徵。這樣的文化思潮深植於歐洲人文傳統之中,夏剛志作出這樣的美學選擇,可說是出於其自身文化脈絡一種自然而然的舉動,也與一直以來他在作品中所傳遞和實踐的人文思維一脈相承。

然而諷刺的是,今天這間曾經由這位藝術家、建築師親手搭建、充滿獨特美感的小屋,竟然變成了旁邊豪華大宅的工人房,堆滿了雜物,更使人痛心的是,這間小屋現在正進行工程,未來很有可能將面目全非。

筆者下筆當晚再到現場察看,發現小屋被粉刷過,夜裡仍可見耀眼的剛粉刷完的痕跡,昔日樸素自然的石牆被刷白了許多,掩蓋了過往手工的痕跡,最可惜的,是原在屋外鐵閘旁邊的“Villa Oseo”的馬賽克名牌,也被拆下來了,不知有沒有被扔掉。(圖6-8) 好好的一間小屋就此被「翻新」,失去了往日珍貴且重要的歷史痕跡,在黑夜中顯得慘淡無光。

這似乎也很能代表今日我們的現實處境:城市空間早已被財閥佔據,前人所構築的城市面貌正被扭曲,意義被改寫,空間被剝奪;在美感喪失的時代,澳門原有的文化特質也逐漸被掏空了,不是遭到破壞就是被改頭換面,那已經不再是夏剛志活著時的澳門,而是今日我們所身處的現實,如此荒謬,如此可悲。

昔日夏剛志在作品中所重視的簡樸匠心,他的創造性與他所代表的一套美學思維,似乎與今日追求經濟急速發展的社會有著很大的距離。然而正因如此,這樣的建築別具參照意義,尤其在今日當城市被惡俗品味林立的豪宅所充斥時,這樣簡樸的小石屋更是一道獨特的風景,對於今日的竹灣,對於今日的澳門,這樣的存在讓我們得以思考何謂建築的倫理價值,也是留給後來者一種警醒與示範。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