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半島西岸防洪大計擱置 公帑轉作觀音歷奇 回顧前瞻擋潮閘與濱海長廊

新橋區商戶在鋪頭被水浸過後清理品物。(資料相片)

近年八至九月澳門常有被暴風吹襲之險,謹望今年可以避過天文潮、風暴潮與暴雨三魔齊襲,及早維護城市安全是我們應有之義。然而,由此研定保澳門城市安全的擋潮閘與防洪濱海長廊計劃卻被擱置五年。明置的公帑在「先剷後佈」的術關加持下被轉作黑沙觀音歷奇神功戲,在民意反彈下,建觀音計劃取消。官員雖說會深刻檢討,又稱暫未見違法,看來十四億照用,而保城安大計仍是不了了之。

2017年8月天鴿風暴水災嚴重摧毀澳門居民的安全感,令榮登世界第一娛樂賭城的澳門社會突轉入天怒民怨的局面。全球天候變化水災危機加重,一旦遇上天文潮、風暴潮與暴雨三魔齊襲,沒有在城市規劃層面作好準備的小城「享受」了真實的教訓。

2018年8月的山竹也是風暴強勁,幸好沒有結合天文潮,不致釀成大災;今年七月中旬天文潮時期泰利掠過,幸非正面吹襲,算是逃一大劫,但風暴威脅陸續有來。

官員在怨怒中不得不覺醒,特別是針對實證最危的澳門半島西岸,政府在民生訴苦的壓力下,防洪陸續有工程,當中有局部改善的例子,但也陸續有被質疑工程不到位的例子。今年審計署報告則指出,在具體工程中各部門各自為政以致工程完成卻不到位的問題,而被審計的部門都承諾改善(但不包括問責或具體改善被審的工程)。

市民可預期的是,當水患再臨,既會續改善工程,也會遇上工程不到位而受災的例子。民主昌認為,這不單是官員各自為政的老問題,而澳門在切實防洪方面有待在城市建設層面受公開、監察下落實工作。

特區政府於2019年5月介紹港擋潮閘工程。(來源:城市規劃委員會)

近年這些有局部效果或不到位的工程,大都是分別由市政當局推出的修渠泵水工程和海水當局推出的見縫施堵工程。當2017年天鴿之後,特區政府承認澳門應當及早在城市建設層面建設防備100年一遇的洪水的設施,且經研究後、曾經綜合各部門一起公開說明防洪工程的部署。主要負責的部門包括當時的工務局、海水(海事及水務)當局、市政當局。工務局表明,要妥善防洪,在城市建設的層面須研定合適方案,一是建設控制水流的內港擋潮閘,另一是在澳門半島西岸架設防洪的長廊。海水和市政部門接著分別介紹了在城市建設層面的大工程完成之前,當局會展開可應對當下水患的見縫施堵(針對天文潮水患)工程和修渠泵水(針對暴雨塞渠水患)工程。

時至今日,為什麼一些應付當下水患的工程採用了較低標準(例如不包括風暴潮的暴雨及天文潮水患),而已研定在城市建設層面採用應付100年一遇洪水的工務當局標準卻一直只放在文件上?官話解釋是各自為政有待協調改善。在實際政治上,是當年出來解說城市建設層面防洪(內港擋潮閘和海濱長廊)的工務局李局長年多前因貪案被羈押(今年3月被判刑20年),無能為力。特首司長袖手,而海水當局和市政當局就一直沿用應付短期水患的標準。

過去政府已花四千萬外判研定的擋潮閘由媽閣海旁伸至對岸灣仔,但擋潮閘的實效受制於區際治水互動情況,運輸工務司長聲稱恐是大白象工程並估計內港泵房工程完成便可能不用建擋潮閘(審計報告卻指內港泵房工程不到位)。

特區政府於2019年5月介紹港擋潮閘工程,此為設施分佈示意圖。(來源:城市規劃委員會)

優化治水的海濱長廊在大灣區內有深圳實例,而當年有澳門居民公開向政府提議由媽閣河岸延至關閘水域架設多層設計(包括頂層作綠化觀海長廊,中層作交通通道、底層作蓄水防洪箱)海濱長廊。當媽閣輕軌站運作後,這更是開發澳門半島西岸輕軌的有效設施。以當今建築工藝,這些設施都可以預製組件後才在現場儘快裝置,但各有難點,除了財政開支外,還分別要處理區際治水互動問題(若不能 透過大灣區合作建立可靠的互動配合機制,擋閘的實效確實成疑)以及西岸沿岸原有社區經營與生活環境相應調整優化的問題。

餘下不足兩年任期的特區政府領導層,難免只著眼短期效果,指望天文潮、風暴潮與暴雨三魔暫不齊襲。運輸工務司長今年聲稱待看2025年後看實況才再考慮要不要擋潮閘(對無意續任的司長而言,2025是完成任期後的事了)。那麼,明年在新時代充分愛國圈子孕育出來的下一屆特首可否聯同運輸工務司在將來五年任期決志公開、監察運用財政資源嚴防千億大白象而切實為澳門特區建設防洪卜設施,抑或把天鴿後批判反省出來的配備擋潮閘及濱海長廊的安全防洪城市願景放氣躺平,讓澳門居民永續處身不安全城市,在極端天氣日益嚴重之下,任隨天時變化憂患與共?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