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環郊野「公園化」? 陳俊明:澳門想要甚麼「綠色」?

120 造林毀山 紙本月刊

文:論盡媒體

網址:https://aamacau.com/?p=100939

時間:2023年04月29日 18:18

路環是本澳唯一有郊野的區域,大部分地方都是山體,南部最高為疊石塘山,海拔170.6米。一直以來,路環都被視為澳門人的後花園。近年,路環大興土木,石排灣一帶高樓林立、路氹地盤遍佈,連疊石塘山部分山體亦在經歷「大手術」,市政署正在進行系列山林復育工程,大片剷林種樹苗。然而,自然教育導師陳俊明認為,這一至六期的工程,將令大自然「好傷」,並形容其為一場「 賭博」。工程「完全」摧毀育林地段原本的生態系統,惟工程如箭在弦,市民無法叫停,望當局必須認真做好環評,確保日後物種多樣性有增無減,逾千萬公帑投入能用得其所。

市政署正在路環部分山體進行山林修復計劃,大片山體上的原生植物被清除後再種上小樹苗。

市政署正在路環部分山體進行山林修復計劃,大片山體上的原生植物被清除後再種上小樹苗。

陳俊明又表示,本澳現時唯一郊野資源在路環,可惜該區日漸「城市化」,郊野地段亦趨「公園化」,讓人極為擔憂日後路環山體恐變只供人娛樂的公園。

他又希望藉是次育林計劃,讓市民思考澳門想要甚麼「綠色」,是為人的綠色或真正、自然的綠色?

「綠色不單是人類的,更屬大自然」,他如是說。

市政署由二〇一八年起逐步開展各項山林修復計劃,最初的理由為儘快恢復因遭受天鴿、山竹以及海高斯等超強颱風吹襲而嚴重受損的山林,至今計劃已進行到第六期。對於該復林計劃,陳俊明坦言有不少疑惑及憂慮,擔心原有動植物棲息地會被剷走、生態系統被摧毀、公帑大量投入卻未達理想成效,同時無人問責。

他又稱,現時路環樹蔭遮蔽度降低了「好多」,市民行山時感覺如在荒山中,不少綠化帶只見樹苗,「冇乜大樹遮蔭⋯⋯大家覺得好心痛」。計劃開始初期未見當局作出「宣傳、公開諮詢、通知市民」。當市民見到部分山體的樹全被剷走,反響很大,因部分沒有受颱風影響的樹木亦被移除;亦有不少在澳的外籍及環保人士質疑令山林變得光禿禿的作用為何。

擔任澳門環保學生聯會會長的陳俊明及其所屬的團體曾向市政署、行政法務司反映,質疑大片剷林再種是否有其需要及效用,以及如何評估,而當局則回覆指有內地的中山大學支援。

路環部分地段高樓林立,愈漸城市化。

路環部分地段高樓林立,愈漸城市化。

跟隨內地綠化模式
真復育或只為方便?
陳俊明:完全摧毀原生態系統

自市政署管委會主席換屆後,陳俊明認為其山林管理的模式與過往大為不同。現時,本澳所採用的,是內地增加島嶼、荒郊綠色面積的模式,即將土地上所有植物全部剷走,然後重新栽種一些當局認為合適的樹苗。現時市政署做法(移走大片較大的樹木,種上樹苗)正是此模式的展現。土地雖仍在,但山體下的原生生態系統則被「完全」摧毀。「我明白這種操作方式最易執行,大刀闊斧開展、無須篩選或調研,直接將一片山林重新完全改造。」

他又稱,內地這種育林方式,綠化效果快,惟與其他國家復育模式不同。由於內地整體土地面積大,該方法對其生態多樣性的影響相對較小。但本澳山體細小,原本物種多樣性已相對低,一旦被毀則未必能完全復原。「我們明白路環的確需要復育,但以這種方式,弊大於利。」

問及當局為何要大批剷樹,陳俊明認為,或與路環山體有很多入侵物種有關,這也造成當局的困擾。若要保護原生態,就要清除入侵物種, 這種作法則需大量科學調查及人力資源,「所以政府採取一種最狠絕的方式,以最快速度剷走全部;若留一部分,入侵物種可能會影響其他地段,不如一次過全部換」。

路環為本澳僅存郊野,除了讓市民享受大自然外,更是動植物的棲息地。

路環為本澳僅存郊野,除了讓市民享受大自然外,更是動植物的棲息地。

對於現時當局「快刀斬亂麻」,陳俊明並不認同,他認為,市政署應以小範圍、局部復育,先讓動物有地方棲身。現時做法則如「剃光個頭⋯⋯係夠快、容易,但有否諗到樹林原有的生物?佢哋走咗未必返嚟。」對山體來講,如病人一次過被移除所有器官,能否生存很難確定,唯一能確定的是「好傷」。

逾千萬公帑投入 當局未見承諾
陳俊明:若無成效誰負責?

陳俊明直指是次山林復育如「大手術」、一場「賭博」。「究竟注落得啱唔啱?是否有效?我們都需拭目以待」,但政府必須給予市民一個承諾,提供足夠資訊、做好監管、問責以及定期的環境評估。

他又稱,目前大量公帑已投入且犧牲了部分自然資源,市民有權知悉這種方式的好處及壞處。當局須確保公帑投入「不是私相授受」,亦須向公眾解釋為何採取此方式,並且釋出更多資訊,以及究竟當局是否有相應措施、策略以監管成效,而非任由市政署「自己話做好就好,唔好日後再做過」。

他續稱,若該計劃只是被視為一次過的「肥雞餐」、「食完便開心」,而非長期項目的話,結果只會是澳門輸了大自然、納稅人輸了錢,山頭光禿禿,「全部輸曬,只有商家贏。」最後可能「乜都冇⋯⋯(當局)又再揾公司做過?又開budget?我不希望(見到)如此。」

路環日漸城市化,而該區部分山體亦正進行山林修復,大刀濶斧地剷走原生植物再種小樹苗。環保工作者陳俊明對此深感憂慮。

路環日漸城市化,而該區部分山體亦正進行山林修復,大刀濶斧地剷走原生植物再種小樹苗。環保工作者陳俊明對此深感憂慮。

育林中標公司專業成疑
陳俊明:當局須監督

以香港育林的經驗,須有專家支援,參與育林均為非政府機構且(相應機構)須關注環保議題,具環保專業方面知識。反觀本澳中標的公司,多為工程公司、環保公司、或物業管理公司。陳俊明坦言,對中標公司的專業程度、角色甚感疑惑,他擔憂此等公司會純粹聽市政署命令執行。若出現大量樹苗死亡的情況,該等公司是否會「孭飛」?每株樹苗均有其價值,每株都是公帑。

一般大型工程均須進行環評,如在郊野周圍建大廈同樣需要,現時郊野「翻天」,陳俊明質疑環保局有否做相應環評以及有否為計劃背書,「我相信(環保局)沒有,該工程由市政署管,而該署似乎越來越一官獨大」。

他表示,該計劃由內地中山大學農業學院負責研究,希望校方在背書後亦持續評估計劃,包括計劃過程的前、中、後期。

工程只是陣痛?
物種總體多樣性減少10至20%

路環原生態有幾百年歷史,動物如貓頭鷹、鷹、蜥蜴於此生活了幾百年、已形成健全網絡。陳俊明表示,據觀察所得,因育林工程無論昆蟲,雀鳥、哺乳類等,整體多樣性降低了10-20%。

多年以來,陳俊明與一眾同路人是野外考察的常客,不定期按季節觀鳥、觀昆蟲。他表示,相較五年前(即工程初期),昆蟲、雀鳥、哺乳類等的數量及多樣性已減少10-20%。原因好明顯,當整片森林被翻新,動物「無地方住,死嘅死,走嘅走。」然而,政府每年的環境狀況報告並沒有針對該工程對路環以至澳門整體生物多樣性影響做詳盡、全面的分析。

陳俊明又引述當局稱,目前的情況只是生產過程中的陣痛期。「我希望陣痛後有結果,而不是痛完再痛」。若這工程最終讓本身已經生病的生態加速死亡的話,「真係得不償失,錢花左,冇成效。」

陳俊明表示,老一輩澳門人曾在松山看到好多野生動物如蜥蜴,但現時的松山只是行山公園而已,不能稱為郊野公園,目前僅剩路環才有郊野。

陳俊明表示,老一輩澳門人曾在松山看到好多野生動物如蜥蜴,但現時的松山只是行山公園而已,不能稱為郊野公園,目前僅剩路環才有郊野。

路環變另一個龍環葡韻?

訪問期間,陳俊明亦多次提及龍環葡韻,惋惜該處由昔日適合動植物棲息的自然環境變成今日熙來攘往但雀鳥避而遠之的公園。「現時龍環葡韻的綠非自然的綠,亦非昆蟲、雀鳥喜歡的綠。」

十年前,陳俊明連同自然保護者批評當局對龍環葡韻的改造,認為改造會附帶許多弊端,包括:噪音、影響雀鳥棲息、減低動物多樣性。

他憶述,當時市政署的負責人面對傳媒大聲承諾:生物多樣性一定不會降低、雀鳥數量一定會上升。結果「白鷺林消失了⋯⋯一隻雀鳥都不再飛去」。當局亦承諾生態池不會完全向市民開放,進入需預約,結果照樣全部開放,隔離還經常有表演。

陳俊明又表示,或因金光大道以及其造成的光污染,附近濕地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亦變低、雀鳥數目減少。

1. 二〇二一年的澳門環境狀況報告為環境保護局的最新報告; 2. 動物品種數目是透過定期監測及相關研究項目所得的調查記錄數量。 來源: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18-2021)

1. 二〇二一年的澳門環境狀況報告為環境保護局的最新報告;
2. 動物品種數目是透過定期監測及相關研究項目所得的調查記錄數量。
來源: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18-2021)

路環郊野「公園化」?
陳俊明:日後或需到
大灣區看自然

陳俊明坦言最擔憂自己預想的陰謀論成真,即一旦山林復育失敗,樹木、動物等自然生態減少後,會讓當局更有理由開發路環山體,進一步多開山路、步道甚至建更多石屎路,讓路環山林變成另一個松山,只為讓更多人行山、散步。若整個郊野「公園化」,山林就只為人類「服務」,方便出行、觀賞,而不再是在山林生活的原生動植物之棲息地。若真如此,日後生態考察只能去横琴、或甚至要去大灣區。

他認為,都市化是當局發展路環的方向,隨著路氹高樓林立、醫院落成以及人口增加,該區需要更多休閒娛樂設施如行山徑。同時,當局為了配合輕軌建設、因應人口的增加等,或有意令路環山體趨「公園化」。

陳俊明又表示, 若路環日後不再是綠化淨土,變成具娛樂性的公園,這將是澳門的巨大損失。「公園隨時可見、可建,只需有錢。蘇州園林、熱帶雨林公園、海洋公園,甚麼樣的公園只要有錢就得」。惟生態系統非人為,動物離開了便不回來;完整的生態需漫長時間建立,可惜在澳門只需短短時間便被剷走,原本與澳門人「一齊生活的大自然朋友全被迫走。」

擔任生態導賞、生態旅遊導師多年的陳俊明對十年後能否仍像現時每年帶小朋友到路環進行生態教育的工作也表疑慮,日後澳門人若想去郊野或只能去大灣區,「逼使到所有人必須離澳才看到動植物。」一旦疑慮成真,澳門也就再沒有郊野資源留給下一代。老一輩澳門人曾在松山看到好多野生動物如蜥蜴,但現時的松山只是行山公園而已,不能稱為郊野公園,目前僅剩路環才有郊野。

陳俊明稱,現時路環樹蔭遮蔽度低了「好多」,市民行山時感覺如在荒山中,不少綠化帶只見樹苗。原本綠色的山體變成光禿禿,讓不少市民感心痛。

陳俊明稱,現時路環樹蔭遮蔽度低了「好多」,市民行山時感覺如在荒山中,不少綠化帶只見樹苗。原本綠色的山體變成光禿禿,讓不少市民感心痛。

誰的綠色?只有人類的?

多年參與本土保育行動的陳俊明亦希望市民思考澳門需要怎樣的綠色,是要只為人(服務)的綠或真正、自然的綠?

他又直言,這個議題暫時還沒有很多人關心,不少人認為山體沒有用於建樓,仍見綠色便可。然而,若綠色的表象下沒有生物棲身,好比濕地、龍環葡韻仍見綠色,但雀鳥不來、生態系統便不完全。

陳俊明又稱,多數市民喜歡公園,因好其綠。然而,生態同園林/公園是兩回事。公園的綠同郊野的綠,若以人的角度,大部分市民認為沒有分別,「都是公園、都是綠色,市民喜歡望下綠色、行下公園」。然而,對愛護大自然的人而言,「生態兩個字非純粹觀賞樹木,而是一個網絡。在這網絡下,能見到、聽到雀鳥以及其他動物⋯⋯市民希望小朋友能在一個真正、具完整生態系統的綠林內遊玩,而非只可在有一片樹木的公園。」

donation-ad
路氹一帶賭場、酒店林立。陳俊明認為由該等場所產生的光污染影響附近生態。

路氹一帶賭場、酒店林立。陳俊明認為由該等場所產生的光污染影響附近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