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百年造林的前世今生

一百多年前,澳門的山上幾乎沒有樹木,一片荒蕪。為了改善澳門的衛生環境,也同時為了美化澳門、發展旅遊業,十九世紀中葉,澳葡政府決定開始在整個澳門,包括離島的山上種樹植林。這百多年的造林史除了成功為澳門本來光禿的山頭添上綠意,亦見證了本地植林過程中面對不同情況所作的反覆試驗。

十九世紀中葉

二〇〇二年民政總署出版的《離島綠化區的發展》指,雖然無法準確指出氹仔和路環何時展開植樹工作,但最早的一份官方資料是一八八二年《政府公報》。據裡面刊登,時任氹仔和路環行政局局長林幕士(José Corrêa de Lemos)中尉表示,經聽取「最具資格和經驗人士」的意見,已選出並劃定樹苗場的地段。「在氹仔的村落,已選定了兩幅小面積的土地,該處泥土厚,且不會受北風和東風吹襲影響,小橫琴島亦有大面積的土地供我們使用」,又指「同樣在路環島亦有多處適宜作樹苗場的地點,分別位於天后廟、石排灣山谷及九澳山坡」。

路環山體部分地段綠葉成蔭。

路環山體部分地段綠葉成蔭。

據《離島綠化區的發展》記載,雖然已無從考究當時播種或栽種的樹木品種,「但相信是松樹,其中包括馬尾松」。而一八八六年的《政府公報》亦刊登了「氹仔和路環市一八八五年度庫房收支賬目」,明列澳督羅沙將葡萄牙銀幣20,847元撥作植樹之用,「相信這是首次用於離島的一筆植樹專款」。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

時間轉瞬間來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本地造林繼續以培育馬尾松為主,並借鑒香港的經驗,在路環某處「已存在松樹」的谷地,種植樟樹,又嘗試引入紅膠木,「以香港農林處一九六二年贈送的樹苗」覆蓋某處山坡的一部分。書中指出,馬尾松是最先種植且數量最多的品種,其次是台灣相思、木麻黃、牛尾松、樟、桉、紅膠木等等。及後,氹仔島的小潭山「已完全被成年的馬尾松樹林所覆蓋」,「三年前大潭山的植被還是一片微不足道的攀援植物,直至種植了與上述種類相同的松樹」。至於當時的路環,「成年的松樹林覆蓋的面積比例十分小,島上大部分的地方只有矮叢林」。

二〇一七年民政總署(現為市政署)出版的《澳門山林》指,早期本澳為加快成林,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當局選擇生長速度快的先鋒樹種,包括馬尾松、濕地松及台灣相思。至林分已趨穩定,則改種本地樹種,如黧蒴錐、翻白葉樹。在總結 六十年代的經驗,發現馬尾松及台灣相思生長迅速,成林效果良好。一九六五年,當時的農藝工程師杜亞迪(Nelson Teixeira Duarte)指出,因種植了台灣相思,森林再造進展「步伐迅速」,建議集中力量對付自然力量對土壤的侵蝕,尤其是在「高度風化的山頂」。同年,政府在荒野播下約6.4萬顆馬尾松種子及種了1.4萬株台灣相思,而為改善已被覆蓋的各地點,又種了3,900棵梓樹以及4,080株鳳凰木。

二〇二一年的澳門環境狀況報告為環境保護局的最新報告。來源: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18-2021)

二〇二一年的澳門環境狀況報告為環境保護局的最新報告。來源: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18-2021)

一九七〇年代

另外,七十年代中期建成的黑沙水庫和九澳水庫,「對今天離島林區景觀的價值越來越重要,且擔當着兩個重要角色,一是豐富淺層地下水或使其維持於高水平,其次是能有規律地疏導雨水」。

但七十年代開始,山林受蟲害影響嚴重,導致大片松樹枯死,林區再次變得荒蕪。及後葡國來澳專家建議將受侵襲的樹木砍掉,並以闊葉樹種取代,改以混交種植法,令林地遇上某一種病蟲害時,可避免整片被毀,也可使林地動植物品種趨向多元化。

一九八〇至九〇年代

一九八二年,路環一處山坡據指「滿佈蕨類植物、禾本科植物、灌木及枯死的松樹」,之後澳葡政府開始進行大規模的重植工作。其中耳葉相思是首次引入本澳的速生樹種。一九八三年,澳門首次與廣東省林業廳聯繫,互相交流技術與意見,並得粵方技術人員參與。一九八二年至一九八五年間,在路環重新造林面積達178.74公頃,栽種樹木逾23.9萬株,共16個品種。年間,在路環重新造林面積達178.74公頃,栽種樹木逾23.9萬株,共16個品種。

回歸前最後一次大規模的重新造林於一九九一年在氹仔大潭山進行,面積約49.6公頃,種植了6.8萬株喬木及大型灌木,涉及23種不同品種的樹木。

廣東省林業廳一九九九年評估的結果顯示,植林選用的50多個品種中,以台灣相思所佔的比例最大,達60%。整體苗木存活率高,平均達89.27%。但台灣相思這先鋒樹種的樹齡一般只有30年。生長超過10年後,便慢慢出現枝條老化現象。「有些立地條件較差的山頂,台灣相思已出現枝條枯乾的老化現象,須適時更新」。

由於部分先鋒樹種的壽命較短,只有約三十年,加上澳門數年前經歷風災,山林問題近年受到大家關注。

由於部分先鋒樹種的壽命較短,只有約三十年,加上澳門數年前經歷風災,山林問題近年受到大家關注。

回歸後

自二〇〇一年起,特區政府每年選取三至四公頃林相衰退較嚴重的林區進行種植,並引入本土樹種逐步重建鄉土性林分結構。至二〇一三年止,林分改造的面積逾44公頃。

二〇一七至二〇二〇年,澳門經歷多次超強颱風。市政署表示,澳門山林超過50多萬株樹木受到了不同程度損害,受損面積逾500公頃。二〇一八年,政府開始大規模改造及修復山林,並預計整項工作需時10年。隨着當中5期的工作即將完成,綜合政府公佈的數字,預計這大約五年間,修復面積大約為120公頃,涉及樹木約12多萬株。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