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平衡時空 望推廣文化交流 ——專訪澳門語言交流暨文化推廣協會

120 造林毀山 紙本月刊

文:論盡媒體

網址:https://aamacau.com/?p=100928

時間:2023年04月29日 18:18

四月十六日傍晚,陸婉華和她的夥伴們披着頭巾來到嚤囉園,等待着「文化共融行」的參加者。這天是伊斯蘭教齋月結束前的最後一個週日。陸婉華向參加者介紹澳門伊斯蘭教長丁少杰後,大家一起參觀清真寺,了解嚤囉園歷史及本澳穆斯林社群概況,體驗阿拉伯語,並一起晚飯。

但他們不是穆斯林,也不是從外地來到澳門工作的移工,而是本地文化團體「澳門語言暨文化推廣協會」的成員,「文化共融行」是他們策劃的活動之一。接下來,她們亦希望舉辦其他文化推廣活動,包括手語日等。「還有印度的排燈節,是我做協會以來每年都想做的。十一月可能會做這個。」會長陸婉華分享道。

泰國混血兒Dan介紹泰國新年宋干節習俗。相片來源:澳門語言暨文化推廣協會網頁

泰國混血兒Dan介紹泰國新年宋干節習俗。相片來源:澳門語言暨文化推廣協會網頁

移工是城市的一分子

澳門語言暨文化推廣協會於二〇一九年成立,目的是希望推動不同語言和文化的交流。創會的三位成員曾分別在非洲和南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辦事處實習。協會除有定期聚會促進不同文化背景人士互動外,亦會舉辦活動讓參加者加深了解不同的文化。例如在定期聚會中,先後有巴西、泰國、委內瑞拉的參加者分享自己國家的文化和美食。今年三月,協會亦與本地的菲律賓移工兼導演Justine合作放映其短片作品《Last Day Off》。而藉着「文化月」和「文化共融行」、「人物訪談」等「多元文化.多元快樂」項目的活動,協會亦邀請過來自毛里裘斯、菲律賓、埃及、幾內亞比紹等等的居澳外籍人士分享自己的故事。

陸婉華介紹,「多元文化.多元快樂」是於二〇二〇年十二月十八日的「聯合國國際移民日」開始展開,希望能讓公眾進一步意識到澳門不只有華人,還有來自其他國家的移民、移工,而他們為這裡也有帶來經濟和文化上的各種利益。「我覺得大家知道這個,之後我們才可以更好地接受他們是我們的一份子。他們不是幫我們打工,是大家一起建立一個城市,將經濟、社會利益發揮得最大。那時候的出發點是這樣。」她分享,他們很多時都是透過社交媒體或日常生活的接觸認識到這些外籍朋友,之後邀請他們參加協會的聚會或一起舉辦活動。「他們有些其實已來了這裡很久,有一些人已在澳門落地生根了,已經一代又一代。其實他們就是我們的其中一份子。」

⽑⾥裘斯廚師Yann與其他參加者分享特⾊街頭⼩⻝。相片來源:澳門語言暨文化推廣協會網頁

⽑⾥裘斯廚師Yann與其他參加者分享特⾊街頭⼩⻝。相片來源:澳門語言暨文化推廣協會網頁

協會的一篇「人物訪談」中,一位尼泊爾移工反映二〇二一年有尼泊爾籍保安不幸確診後,不少尼泊爾人提到有被本地人排擠。無獨有偶,協會與菲律賓導演Justine合作放映、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劇情短片《Last Day Off》,亦講述疫情期間本地菲律賓移工因經濟受打擊而面對的種種無奈。陸婉華記得,去年十二月首次在戲院看畢Justine的短片時,自己有很大感觸,原因是當時疫情還未完結,全澳門都受到影響。「在澳門這城市其實有社群經歷了這麼多,是很大的感觸。所以看完後,更希望讓更多人認識到這短片,讓這故事有更多人看到。」

但她有感,雖然很多移工的生活不容易,但他們不一定覺得自己的生活不如他人而想到處訴苦,而很多移工都很樂意跟別人分享自己國家的文化。這次的短片放映,是他們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也是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與視角,去講述自己的切身故事。

推動認識 加強同理

就澳門的文化多元,陸婉華覺得,相比下新加坡的不同社群似乎會有更密切的交流。「例如我新加坡的朋友結婚,姊妹的合照中會有很多不同族群的人,不會是以華人為主。我覺得如一個地方只是有很多不同社群,但少了交雜的話,未能算是國際社會,因為大家都不認識彼此的文化。」但她不認為澳門「排外」,有感當經濟欠佳時,很多地方都難免出現覺得外來人「搶走飯碗」的聲音。「世界很多地方都是這樣,大國也是。」

陸婉華(左)與菲律賓短片導演Justine合作舉辦放映會。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陸婉華(左)與菲律賓短片導演Justine合作舉辦放映會。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我覺得純粹是不夠認識。我覺得所有東西都是不認識,所以不會主動去了解,所以變成很平衡時空。所以我們想在這部分多做點努力,讓大家知道有很多人有不同的文化和生活。」

至於未來的計劃,陸婉華表示,參加者不會參加了某個活動就立刻培養出世界觀和文化同理心,但她希望可以持續朝有關方向探索。「文化活動很吸引人,大家都喜歡參觀、做手作,但這些文化背後的意義要讓人知道。我們也希望參加者多來參加活動後,會有想了解別人文化的心或習慣。」

「我們希望透過推廣多元文化去培養本地人的國際視野和文化同理心。」她總結道,「你知道另一個人和你生活的文化背景不一樣時,你更能夠代入他/她的角色——我自己是這樣——所以我覺得如果能加深認識別的文化,可能會有更多同理心,這樣才會有一個包容的社會。」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