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不只是老師——專訪演出《老師還未下課》

根據統計局的數字,2020/2021學年,澳門非高等教育界別的教師共有6822人,其中5165人是女性,即逾75%是女性。

演出《老師還未下課》說的,是這五、六千人的故事,也是他們身邊的人的故事。「我希望與教育有關的人來看,例如將會成為老師的人、老師的丈夫、校長、家長,甚至老師的朋友。」演出創構何志峰分享道,「像日本的職人電視劇。如能做到一個關於澳門這職業的劇,令大家知道這職業的處景,我覺得大家會體諒這個職業。」

老師,不只是老師

由藝團「風盒子社區藝術發展協會」製作的《老師還未下課》將於今(18)日於紐曼樞機藝文館公演。本來只演三場,爆滿後主辦單位旋即於1120日下午加開一場。作品改編自同名連載小說。這個2021年初開始刊登、一連二十話的故事,講述一位女教師,日常除了上班處理教學工作,下班也要處理家務;要跟媽媽學煮飯,要打點家裡一切。懷着身孕的她遇上丈夫失業。一日,她的一位學生曠課,家長走上學校投訴……

創構何志峰(何承彧)教過幾年書,太太也曾擔任教師,身邊一些朋友亦仍在執起教鞭。在他眼中,「教書這職業很崇高,在澳門又很無奈」,因為服務的對象沒法有回應老師。「賣咖啡的話,買的人會說『唔該』或『咁慢㗎』,好不好都有反應。但誰會去評論教師?不是學生,學生是小朋友,有監護人,未成年。是校長、家長;而校長、家長都不是接受教師服務的人。接受服務的說不出口,不懂說。這是難的,我覺得需要讓大家知道。」

作品關注的除了是老師,還有她身邊的人,並觸及兩性角色,乃至青少年問題、親子關係、情緒勞動等議題。何志峰曾以《老師還未下課》的小說為起點,辦過小型讀劇,也做過行為藝術的作品。對於之前也有論壇劇場以女教師面對的壓力為主題,一些社團、議員也會討論老師的沉重工作負擔,何志峰樂見社會不同界別都對老師的處景有所關注和討論。他又形容,今次的演出比以前「更簡潔」但又「更豐富」。「更簡潔」是因為今次的燈光只有寥寥幾盞,場景也只是一張椅子,沒有音樂,只有演員;而「更豐富」則是在於演員的表演。

他有感,女演員的呈現超乎他的想像,也很願意嘗試,又認為「每一次的表演都是一個冒險」。「就做些大家都未做過的事,我們大家向未知進發,令那件事容易被人知道。」

「我想做一件事,是之後可以不斷重做,一年兩年三年,十場二十場三十場……當然想是這樣想,做就要看各方支援,例如演員、場地、行政、錢等等。今次我是想挑戰極度短缺資源下做演出。這樣設想是因為在可見的將來資源會很緊絀。我想試試,想冒險,看甚麼都沒有的情況下可做到多少,做得如何。我在努力嘗試。」

何志峰認為,現時澳門很多演出的準備時間都需要很長,但演出只得數場,這樣與社會的對話並不能持續,一個創作也不應演一次就完,所以他希望作品能不斷出現,但這樣就要把製作精簡,便成很容易就可以做到。「一定要精簡到很容易就可以再做到、讓別人都知道,這樣我就可以有機會和不同的觀眾對話。那種回饋、修正才是該有的。我的冒險成本如果越低,縮至兩三個人,作品可修正、可重複對話的空間就會更大。」

確實,就如演出場刊的首段寫道:「教師,其職業帶來身份的規限與社會期待,不設空間限制、超越時間存在。身而為人,清晰的血肉,該怎麼懾入職業身份之中?梳理、藏好自己的真實情緒與感受,甚至是偽裝,成就了職業操守與專業之一。」老師,在不少人眼中擁有無上權威,說的就是對的、是權威、要服從。很少人看到的,或許是老師的無奈、失語。一個作品,就讓我們再次傾聽彼此,持續交流。

《老師還未下課》原著小說

https://bit.ly/3GtGLuy

後記:

訪問最後,我問何志峰,為何「創構」一欄寫上了自己兒子的名字,而不是自己的名字?他笑道,因為他有個「狂想」,就是和兩個兒子一起表演。他問大仔能否用他的名字,大仔不置可否,倒是細仔很爽快地就答應了,「於是就用了他的名字。我又不是特地化名的,只是想和兩個兒子一起表演,覺得是一個美好的回憶。」好吧,願你早日願望成真!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