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場地 多元開花

討論展演場地時,除了數量與分佈的問題,常會觸及的還有設施的配套,以及是否私人場地的存在能否填補官方場地的不足。而在劇場工作者Bobo看來,官方的空間可以為小型藝團提供場地支持,而每個場地的物理空間也會助長某種的藝術特色,滋養出城市的文化多樣性。「所以我自己期待的是,在氹仔如有一個這樣的空間,它可能會包容到某些演出類型在那裡發生。」

「所以我自己期待的是,在氹仔如有一個這樣的空間,它可能會包容到某些演出類型在那裡發生。」(資料圖片)

配套的有所欠缺

劇場工作者Bobo自小在氹仔長大。她表示,自己居住的一帶在生活設施、休憩空間等方面算是齊備,例如在附近就有圖書館、公園等。就展演空間而言,她認為這區較正式的場地會集中在賭場酒店,而在疫情前,裡面展示的不一定會是本地作品。本地的展演會較多在一些休憩空間出現,例如龍環葡韻,公園,或廟的前地等等,然而,在她看來,這些空間都很難說是一些表演用的文化設施。「因為本身用途不是這樣。有點像是……如在氹仔想做演出,就要跟其他公共用途爭地方……又沒那麼差,但感覺是沒地方給我們去使用,即要演出就要另覓地方。」

氹仔現時也有一些場地可以作展演用途,但Bobo覺得,那些場地的配套並不完全適應現時本地表演藝術的發展。例如嘉模會堂雖然有舞台、觀眾席和基本的燈光,但並不足以支持呈現更多元化的舞台效果。「這些我們只能當是多用途室。它們當時就是用多用途室的概念去規劃,不是想着用來做演出,所以也不會有演出友善的設施。」至於大學和賭場的空間,Bobo表示,由於那些場地較大,費用又比官方場地例如文化中心、舊法院等等的高,而且距離也相對較遠,不是每個藝團都能負擔。這也是為甚麼不是有了私人的場地,區內就不需要官方的場地。「私人場地不一定給你優惠。只有私人場地的話,會抹殺很多本地作品、本地創作人的機會。」

 

Bobo與伙伴最近曾於龍環葡韻的圓形劇場表演,反應不俗。(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Bobo與伙伴最近曾於龍環葡韻的圓形劇場表演,反應不俗。(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Bobo指,龍環葡韻有一個戶外的圓形劇場,那裡現時不屬「文化局藝文空間場地租借預約系統」中的場地,但據她所知,藝團也可申請租用該空間,只是那裡配套並不齊全,即使有藝團進駐,要長期使用那空間也很困難。「劇場旁邊有一間小屋,小屋內有化妝間、洗手間、儲物室等,但如長期使用,這些空間根本都不夠用,因為藝團可能要儲存。一個演出不只是演出那刻,它可能還會包括一些製景的部分,或儲存,或恆常的賣票。暫時我們看到這空間有潛質的地方,不過它就像一個後備的場地,而不是有很多的規劃在裡面。」

她有感,龍環葡韻的氛圍不俗,現時那裡有展館、書店等等,可以形成一種連帶效應,但那裡可以有更多規劃。「我常有一種感覺,那裏就像一個後備的場地。當舉行葡韻嘉年華時就會用到那地方,那裡就會成為一個舞台。那地方官方可能一年總會用幾次,但又好像沒有一個長期的規劃。」

豐富生活體驗與文化

根據統計局的二〇二一年人口普查,氹仔各區的住戶收入中位數和平均數在全澳都屬於較高水平。Bobo表示,曾試過在氹仔表演時,雖然不是賣票而是「隨緣樂助」,但反應也不俗,有感這裡的居民願意花費在藝文方面,所以如氹仔有表演場地,她並不擔心賣票的問題。她又認為,如果在一個居民能夠容易接觸到的空間看演出,能夠豐富整個生活體驗,是一件好事。

「場館的經營會有自己的特色。例如想看較正式的、大型的演出,就去文化中心,如想看實驗型的,就去舊法院,每一個空間都會有一個特色。如果在氹仔有一個場地,這場地會慢慢生成一個自己的取向,而那取向可能就會形成我們的多樣性。因為空間一定會限制了它能進行的演出的彈性。例如新馬戲,可能任何官方場地都不適合,除了文化中心,因為文化中心的樓底夠高。這些空間會造就了某種藝術形式,會有一些取向出現,所以我自己期待的是,在氹仔如有一個這樣的空間,它可能會包容到某些演出類型在那裡發生。」

對於氹仔未來的展演空間的想象,Bobo希望可以是像舊法院般讓藝團自由租借的空間,而如果是長久一些的文化場館,她覺得綜合式的規劃會較理想,即除了劇場,可能還有圖書室、咖啡廳等功能。「如果是一個綜合體,會切合大家的生活體驗。本身可能只去圖書館,然後見到有演出,可能又帶動到一些事。」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