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清零好,但是生活似是要共存一樣

由作者提供

從6月18日至今,澳門內新增的本地新冠肺炎陽性個案已超過6百宗。面對疫情嚴峻威脅,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隨即宣佈暫停向大眾開放,及後餐廳堂食、大部份娛樂場所的對外營運亦相繼被取締。市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大受影響,並開始產生一個爭論:澳門應該延續原有的「動態清零」政策,還是應該趁是次疫情考慮一下「與病毒共存」(Coexisting with the virus)呢?

清零與共存 各有利弊

要是維持「動態清零」政策,可以保障幼童、長者、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士的身心健康,並恢復與中國內地的正常流動,但每次疫情在社區爆發後都必須大動干戈去消除社區隱患;要是改行「與病毒共存」政策,則往後市民不必再受防疫措施所限制,但至少在一定時間內難以與內地進行人員流通,而且市民要做好因為新冠肺炎而失去家人、朋友的心理準備。

由於「動態清零」及「與病毒共存」兩者各有利弊,本文不會對特區政府應宜採用何者作出批判,而是把重心放在特區政府對是次疫情實施的防疫措施的有效性上。

衛生局局長羅奕龍指出,特區政府目前主要以三種措施推進清零工作:其一,透過快速抗原檢測、全民核酸檢測發現潛在確診者,兩者以互補形式發揮作用;其二,管控各類風險人群及風險區域;其三,呼籲市民高度配合,以減少人與人之間接觸的方式降低疾病傳播速度。然而,從近日的數據來看,現行措施雖然成功覓得眾多陽性個案卻未能有效地降低疫情的傳播速度,更未有找出相應的傳播鏈。原因顯而易見——新冠肺炎是存在潛伏期的,而奧密克戎(Omicron)的潛伏期一般圍繞在2至4日之間。要是新冠肺炎不存在潛伏期,則衛生局於六月首次全民核酸檢測時已能發現所有現存陽性個案以及相關的密切接觸者。

本月27至28日全民核檢市民排隊情況。

全民核檢至全民染疫?

但是,當陽性個案於上述的被感染後2至4日期間皆未能檢測出,卻又已經具備感染力時,就會由於其在社區內流動而把病毒傳播給更多的人。於是,這部分潛在感染個案只能在第二次快速抗原檢測、全民核酸檢測時被檢測出陽性,但在此數日之間被上述患者感染的人也存在相應的潛伏期,最終特區政府只能再次展開第三次全民核酸檢測。如此類推,只有全澳市民都染上新冠肺炎的那一天,真正的最後一次全民核酸檢測才能得以落幕。

簡言之,現時採用的「清零」手段根本無法有效地清零。若特區政府延續現行保守的防疫措施,事實上還是要面對「與病毒共存」帶來的負面後果,但過程中卻損害了市民的自由以及食肆為首的中小企業本來已經不甚樂觀的盈虧狀況。

長痛不如短痛 或行「網格化管理」以求最快找在感染者?

特區政府必須考慮啟用內地實踐經驗可行的「封區」措施,或是近日傳聞要採用的「網格化管理」方案。一方面,在「封區」措施實施期間要求市民每天進行一次核酸檢測,以找出潛在感染者;另一方面,為市民外出設定一定限制,確保市民僅在區內活動,以及只進行購買生活物資為目的等必要出行。無可否認,「封區」措施將於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市民的自由,然而自由被短暫地高度限制5至7天,相較之下卻比維持現行措施將導致自由被中度限制至全民染疫那刻好得多。

以上為實現「清零」的沈重代價,也是特區政府難以避免的「必要之惡」。倘若特區政府或市民認為「清零」的代價過高,倒是可以重新考慮走向前文提及的另一條道路。

無論如何,澳門現階段就如站在馬路中間的安全島上屹然不動——繼續保持現時相對折衷的防疫措施只會使得澳門同時承受「清零」及「與病毒共存」的惡果,而未能取得兩者分別應有的利處。一個蘇聯的冷笑話說道:「我心裏是認為社會主義好,但是我的生活像是資本主義。」不謀而合地,相信澳門市民近日的感嘆是:「我認為清零好,但是我的生活似是快要共存一樣。」

參考文獻

  1. 《關於印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的通知》,聯防聯控機制綜發〔2022〕71號,2022年6月27日發佈。
  2. 殷憂:《累計染疫533宗 今日27宗快測陽性 衛生局︰三招防控疫情擴散》,載《論盡》媒體,https://aamacau.com/2022/06/29

(來論照登,文章僅代表來稿人立場)

(編按:文章之小標題為本媒所改)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