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思欄山泥傾瀉事件屬天災還是人禍?

 

6月17日下午,加思欄古城牆現場未有拆施工跡象

加思欄馬路一個與在建傳染病大樓及法定文物城牆遺跡毗鄰的地盤,於6月9日發生山泥傾瀉,導致城牆遺跡出現局部倒塌,並波及周邊大廈低層住戶及停車場,嘉安閣有住戶的外牆被衝毀,頓時有家歸不得,屋內全是泥石和磚塊,所幸事件沒有造成人命傷亡。

文化局在事發當日稱,局方已派員到現場了解情況,將聯同相關部門了解事故原因及跟進後續處理。而工務局及公建局亦稱,因應本次事件,相關項目已經停工。同時,兩局已就部分倒塌的城牆開展緊急維護工程。

然而,事發三日後,有嘉安閣住戶批評,在山泥傾瀉事發後,一直未見有任何政府部門牽頭跟進善後工作。有住戶表示,從二〇一六年政府重提傳染病大樓計劃時開始,嘉安閣的居民便已關注有關工程對斜坡的影響,直至近期私人地盤開工亦曾向當局表達憂慮,唯一直以來都得不到政府的重視和跟進。

被出泥傾瀉波及的住戶屋內形同廢墟。

海絲申遺擬定項目史跡點被毀 特區政府辜負國家期望?

根據當局的資料,中國有計劃就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遺,國家並為此設立了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城市聯盟,而澳門於二〇一九年加入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城市聯盟。

時任文化局長穆欣欣當時表示,澳門作為海上絲路重要港口,仍保留昔日所形成的城市肌理和格局,城市內保存有不少海絲的實物見證,澳門加入海絲申遺擬定項目的史跡點包括聖保祿學院遺址、基督教墳場、白頭墳場、大炮台、舊城牆遺址、媽閣廟、聖老楞佐教堂等,見證了歷史上澳門作為東西方海上貿易中轉港的獨特地位。然而,現時因為保護不力,城牆遺址一毀再毀,特區政府是否辜負國家期望?

文化局保護文物都做了些什麼?

今次山泥傾瀉事件,社會關注文化局對文物保護的專業性是否不足,以及工務局對工程評估和監督的問題。文化局局長梁惠敏稱,文化局要求的監督,是針對城牆遺跡的監測以及景觀而作出的,工程安全方面要由工務局提供意見,文化局未能掌握當中要求了甚麼工作。

文化局局長梁惠敏

梁惠敏又稱,古城牆日後將按原來的樣式、工藝及材料進行修復,局方已有對原夯土牆內的夯土進行分析,會按照原工藝和材料對夯土牆作修復和復原,亦會儘量收集屬於原古牆的石塊,並按原樣修復。

被傳媒追問局方有否對相關工程作監察時,梁惠敏回應稱,局方曾提出多項針對城牆鄰近地盤施工的要求及保護的監察方案,監察的內容包括城牆沉降值、是否有傾斜或裂紋等,施工方須定時提交有關報告,局方亦會派員定期巡查,若有關數據達到警示值需即時通知局方。截至事故發生前,局方並沒有收到不尋常的數據,定期巡查亦沒有異樣。

工程所有人通報後 工務局才知有城牆遺跡存在

據地籍局資料顯示,涉事地盤的地段只持有《城規法》生效前半年獲批(二〇一三年十月三日)的街道準線圖,距今超過8年半。在《城規法》生效後,規劃條件圖取代街道準線圖,而發展商申請規劃條件圖,相關草案需經城規會公開討論,故有意見質疑當局是否依足程序審批該地盤工程。

工務局在回覆傳媒查詢時稱,涉事的私人建築項目於二〇一二年首次獲批准建築計劃草案(草則),二〇一三年獲批准建築工程計劃(正則),期間均具有效的街道準線圖。其後項目進入施工前的準備階段,並於同年獲發拆卸工程准照。

資料顯示工程所有人於二〇一三年拆卸原有建築物及平整土地期間發現城牆遺跡,隨即向局方及文化部門通報。考慮到文物保護,局方因應文化部門意見暫緩相關工程計劃審批程序,要求項目停工,並得到工程所有人配合。

工務局隨後應文化局要求,要求工程所有人在建築計劃中加入「須預留足夠空間等條件」以保護城牆遺跡,但局方並沒提及「足夠」空間為多少以及其他「條件」又為何。

稱為公眾安全考慮 政府決定自毀城牆多十米

僅存50米的加思欄古城牆因為今次山泥傾瀉而倒塌18米,日前政府再表示,基於公眾安全及周邊穩定的考慮,決定拆除約10米城牆。有熟悉文物人士質疑,當局是否不具備技術作加固而決定再度自毀城牆,「這樣叫保護嗎?」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

出現裂痕、疑將被拆毀的加思欄古城牆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