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距離合作社」是現時以路環為基地的藝團之一,數年前遷入路環。但因為藝團自身的狀況,創團成員戴碧筠指,正考慮調整藝團的營運模式,包括是否繼續營運現時對外開放、可作展覽和排練的空間。雖然如此,她覺得這裡的居民同樣需要藝術活動。「石排灣本來就是一個很大的生活區,他們的居民也需要這些活動。像譚公誕神功戲,搭了戲台後都是人頭湧湧,多遠都會來,只不過是節目的吸引力和是否必然在那裡發生。」
連結社群的藝術
在遷入路環之前,「零距離合作社」已開始計劃服務石排灣居民。事實上,為了跟居民更接近,戴碧筠當時曾想過租用石排灣公屋群的舖位,但由於地方都由房屋局管理且有用途等限制,例如必須要是食肆之類,又沒有「文化藝術」這用途選項,而待她遇上舖位再招租時已是在招超市,這範疇的租金高達每月幾十萬,藝團要進駐並不容易。剛好客商街有舖位出租,於是便開始了他們進駐路環的日子。
零距離合作社是本地目前主要推廣「一人一故事劇場」(Playback Theatre)的非牟利團體之一。這藝術形式是一種表演者和觀眾合作共同創建的即興互動,看重聆聽,能夠建立並強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觀眾分享自己的故事後,演員和樂師會以忠於分享者想法的方式重新演繹,是同時兼具藝術性與社會性的創作形式,彰顯出每個人的獨特存在和應該受到尊重。進駐路環後,藝團也更關注自然環境,社區項目包括有「植言物語Dialogues in Macau」、「我們與海的距離」等。
「融入在地生活」是戴碧筠的理念之一。她之前受訪時曾說過,不太希望這區變成一個很商業的地方,也不想刻意把這裡打造成一個藝術村。在她心目中,藝術家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應和社區居民互相了解認識,藝術就是很日常的事,轉角就有,很平凡。「那種平凡可以給很多人信心,覺得藝術門檻不高,讓青少年看到:你也可以的。」她二〇二一年受訪時這樣說。
缺的是設施,還是使用設施?
而今天,藝團在考慮是否繼續營運對外開放的空間,但戴碧筠指,這是由藝團自身的狀態及條件出發,她覺得服務居民的空缺仍然存在。「我們也會去學校和老人中心表演,他們也會有對藝術的需求,只不過如沒有組織者。」
要填補這個空缺,戴碧筠覺得需要的不是新的場地設施,因為現時石排灣已有一些社區設施落成,且又新又漂亮。「建一個藝術綜合體好像有些難講過去,因為他們的學校已有很美的禮堂、室內體育館等等。」又例如附近的大學會有展覽及表演場地,石排灣社區中心也有個大禮堂,「我們之前也試過租(社區中心場地)來做表演。它有簡單的音響和燈光,當然不是很厲害的東西,是較基本的,但投影之類都有,有舞台。頗大的,像學校的大禮堂。」
她覺得,如校際戲劇比賽也可在晚上在中葡職業技術學校禮堂舉行,其他表演晚上在路環區的公立學校內演出也應沒問題。「但如租幾日入台就不知行不行,因為學校平日要上課。但如是一次性活動我想應可以借。」「所以我想,問題是我們怎樣去界定。現在它們(公立學校禮堂)好像是給教青局管理,藝團要申請在裡面做演出要怎樣做呢?一樣可以入紙申請?這些設施在社區有這功能存在,只不過沒大事宣揚。」
「說沒有場地我覺又未至於,但是否納入規劃中,政府又是否看到它有這些場地、怎向藝團介紹,或者強調『我們有文化設施』,我想在它的論述中是看不到的,或這些場地像是隱閉了的資源。如它可拿出來讓大家知道可以用,我覺得它的價值才存在,不然這些地方都是白管理,沒人用。」
她又有感,賭場的設施也不失為一個選擇,有的博企場地的入場門檻不高,且有基本設備,有自己的出票系統,有車位,有餐飲設施,配套相對齊全。「對消費者來說,整件事是友善的。」
「要否再起一個我自己有些保留。」她總結道,「本身在路氹已有這麼多大型劇院在賭場,雖然那段路都不怎麼便利。再起一個,我想對一些藝團來說可能是好事,但在現在這樣難生存的情況下,我會思考使用率會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