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交換」又双叒叕拒政治?

為推動閱讀風氣,文化局於上月舉行「澳門圖書館周」的活動,提升居民文化水平。但近日有市民反映,在參與圖書館周的「好書交換」活動時,其中一本被以該書「涉及政治」以及書中「有簽名花咗」為由遭拒絕。亦有漂書愛好者指出,當局在收書活動中會先審查有關的作者以及所書籍的內容,涉及到政治或社論都會被拒,認為當局的行為妨礙市民吸收多元知識以助思考。

被拒的書中被指「有簽名花咗」

市民:多年參加「好書交換」首次遇到「涉及政治」拒書

曾有多次參與「好書交換」Logos(化名)反映,自己在參與圖書館周的「好書交換」活動時,其中一本由前立法會議員蘇嘉豪所寫的《六三O的日與夜 : 一場澳門社運實錄》被圖書館職員以該書「涉及政治」以及書中「有簽名花咗」為由拒絕。

Logos又表示,過去亦曾試過有書被拒收,理由均為殘破,「其實(以殘)退書好平常,首次聽到以政治為由,當下我的反應係『咁樣?』,但又不意外,因為是Sulu(蘇嘉豪)的書。」

本媒就事件向文化局提出問題包括:就以「政治」為由拒收前議員蘇嘉豪的《六三O的日與夜 : 一場澳門社運實錄》這件事,局方可否確認屬實?若屬實,請問可否解釋當中理據為何?請解釋為何「涉及政治」?翻查是次活動的標準,未有標明政治類別的書籍不列入交換範圍,選擇收書的標準為何?

針對上述問題,局方並沒有直接回應,只稱市民所提交的一些書籍內頁有塗寫、過於殘舊或屬破損,未能符合活動的規定故拒收。而在回覆中並沒有提及蘇嘉豪的名字及書名,只是泛指市民的書籍不合規格。

圖書館定期舉辦活動吸引市民閱讀

漂書愛好者:內容涉及到政治或社論都會被拒收

亦有漂書愛好者李先生表示,局方的收書活動中,亦會先審查有關的作者以及書籍的內容,若其內容涉及到政治或社論都有機會被拒。他形容,局方相關書籍交換、漂書等活動的原意是讓市民可以給收更多的知識,但他並不認同拒收「敏感」書籍的作法,並指,不應該局限市民多元地吸收知識,反而應該讓市民多閱讀不同的書籍並思考其內容的對錯。

然而,有關「好書交換」以及漂書活動的「不列入交換範圍的書籍」清單中,當中並未有提及不可以涉及政治的書籍參與是次活動,且有關的舉措明顯與「好書交換」的原意相相違。

市民參與好書交換,挑自己所好。(來源:文化局)

「好書交換」以書會友 共享資源

本澳的閱讀風氣一直為人詬病,根據文化局於二〇一六年委託澳門大學研究中心進行的「二〇一五年澳門公共圖書館研究」中發現,澳門居民平均每年只閱讀六點六本書。

特區政府曾提出「在本澳推廣閱讀,培養廣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的閱讀習慣和興趣」的工作方向,為推動閱讀風氣,文化局每年都會舉辦「澳門圖書館周」,推動全民閱讀文化。而其中一項的活動——「好書交換」活動的目的是鼓勵讀者將自己的藏書,通過「好書交換」的平台,尋找知音,同時以書會友,共享資源,根據文化局的資料,去年「好書交換」活動共收到逾1.8萬冊圖書,並換出約1.7萬冊圖書,參與活動亦將近4千人次。

根據文化局的「好書交換」活動中,「不列入交換範圍的書籍」清單上明確地界定不可交換的書本類別只有教課書、宗教類書刊以及一些有時限性的,如一年內出版的資訊科技類書刊、兩年內出版的旅遊書刊等,並未有列明與政治、社會議題相關的書籍就不能交換。

是次文化局的行為是否可以理解為與政治、社會議題相關的書籍就不是好書,然而,文化局又如何定義「好書」,是否要政治正確、闔家觀賞的書才可稱作「好書」,不用思考的書又是否可稱作「好書」,到底「好書」是好在那裏呢?

一本書的好壞應該由讀者自行判斷,讀者透過閱讀了解書本或作者所表達的意思,從而轉變為自己的知識,亦絕非由外人「選擇」,那些書是「好書」,那些是「禁書」。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