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規劃抹去部分昔日痕跡? 市民:有義務瞭解自己地方歷史脈絡 保存集體回憶

107 總規拍板 紙本月刊

文:論盡媒體

網址:https://aamacau.com/?p=86158

時間:2022年04月12日 11:11

城市規劃的核心是讓城中持份者無論有生命或無生命都可各安其所,對澳門市民來講,澳門終於有首份城市總體規劃(下稱總規),且關系澳門未來二十年的城市發展,感受如何?或只是「總好過無」?有市民認為,總體規劃未能反映民意,有市民認為自己在該議題無「Say」,關注程度亦漸減低;而這份總規抹去澳門部分昔日痕跡,擔心未能保存澳門集體回憶。

曾為前媒體工作者的Ella(化名)表示,該份出台的總體規劃突顯出特區政府並沒有「很聽」民意,「或者他們(政府)心中早就有既定答案,所以最後城市總規定案是什麼,我覺得也不太重要了」。

她又認為,以十八區取代堂區會讓部分澳門的歷史傳承斷層,日後生活在小城的人或少了瞭解自己居住地方的歷史脈絡的渠道。

澳門公共休憩遊玩空間小,常見擠滿居民。

Ella又指,之前自己有留意一些關注度比較高的議題,例如南灣C、D區的限高問題、分區的名稱以及居住區同商業區劃分。「後來留意到其實即使爭議很大,政府也沒有很聽民意,或者他們心中早就有既定答案,所以最後城市總規定案是什麼我覺得也不太重要了。其次,是太多信息,對於我來講不太容易理解,所以未必想花時間去瞭解閱讀」。

其實,Ella所關注的南灣C、D區限高亦是不少居民所擔心,皆因現時總體規劃對C、D區規定的限高遮擋了從主教山望向舊大橋景觀。在總規文本諮詢期間,亦有不少意見認為澳門必須保育現有的山體、增加綠地等。

Ella又稱,自己到最後對總體規劃這類新聞資訊在離開傳媒行業便變得興趣不太了。她又坦言,「即使擔心,但並非關注就會變好,正如之前所言,政府已有既定答案,民意亦不算什麼。」

市民:文化設施、公園、行山俓、單車徑都要有

即使如此,Ella又私心地希望澳門未來能有多些文化設施。「例如小劇場及圖書館等,因為現在南灣區也沒有圖書館,很多時要做文書工作也無處可去,新中央圖書館選址兜兜轉轉還是在現在的中央圖書館附近,可見當局在文化設施的選址分佈上也沒有詳細規劃;而劇場方面則是很多藏身於工廈之內,也有很多團體根本沒排練地方等。當然期望是期望,城市總規也已成定案。」

她又指,類似觀音像海旁的那個公園,這樣的公園和大眾休閒設施對於澳門來講是件好事,「我也希望多些行山徑、單車徑之類的」。

十八區 難有「畫面感」歷史傳承斷層覺可惜

對於自己曾關注各分區的名稱,Ella表示,花王堂、風順堂這堂區名「好靚、好有底蘊同畫面感,當然唔係十八區命名可以比得上。同埋我有聽過這些名的由來同歷史故事,更會覺得堂區名字有其保留的必要」。

對此,Ella表示,堂區對自己來講「都冇乜感覺,因為我唔信教又唔係土生土長,況且堂區而家其實唔太常用,至少喺我同輩嘅朋友之間」。

小城不少地方常見在拆建中。

然而,她又認為,若用北區一及二等的稱謂代替堂區會讓澳門的歷史傳承斷層,「可能往後冇人知道堂區,更甚者唔知道這些堂區係以相關教堂來命名,最起碼澳門人有義務瞭解自己居住地方的歷史脈絡,而不是由得呢啲歷史痕跡被抹去。」

學生:應留多些綠地給下一代

另一正於內地讀書的澳門市民Cora(化名)表示,自己對總體規劃亦是由一開始關心變得「睇完就算」,市民反正「無say」。

她表示,一開始總規推出時都常有留意,但慢慢就少了關心,看了就算。其中一個原因這種議題應留專業人士去跟進,另一個原因係:「是但啦,反正自己都無Say⋯⋯即使有擔心,不過其實預咗」。

以自己所見的澳門現時的交通、城規,「都係講多過做,政府經常『又當又立』,相信未來都唔會有明顯改善,都期望唔好變差得太快,留多些綠地給下一代」。

問及對「十八區」的看法,Cora覺得成件事好「Cyber」。「或者講係好程式化,這樣改名當然簡單快捷,但這種改名方式可以套用到任何地方,以至於比人覺得有少少求其」。

她又稱,澳門傳統堂區、街名以及一些懷舊的本土特色,不單止對於澳門人來講「係一個集體記憶,而且同時都係城市品牌符號,對於一個旅遊城市而言十分重要。」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