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活化卓家村古樹群・打造休閑旅遊景點

來論 卓家村十棵古樹事件簿 即時報道

文:Simon Lao

網址:https://aamacau.com/?p=85483

時間:2022年03月19日 15:15

圖A:近卓家村的古樹群極為罕見,有如綠林隧道。有關當局可考慮把它打造成休閑及旅遊景點,讓市民及旅客對氹仔卓家村的歷史有更深入的了解。(相片:Simon Lao)

位於氹仔卓家村附近的十棵古樹近日成為全城熱話,面臨被砍伐的命運。城規會於2022年3月10日討論一幅位於氹仔卓家村內的私人工程規劃條件圖時,城規會主席、工務局代局長黃昭文表示本澳對於遷移古樹的角度上是有一定技術,而從規劃角度上則認為該道路屬於氹仔主要幹道之一,是基馬拉斯大馬路的延續,因此期望在不影響規劃條件圖的前提下,古樹的去留問題日後再與市政署溝通,尋求方法。市政署管委會副主席羅志堅表示,這些超過百年的古樹,我們應該著力保護。遷移古樹的風險極高,而且這十棵百年古樹生長得比較密集,要遷移會更加困難,他不主張遷移古樹,認為現時整個氹北都仍在規劃層面,道路的走向應該還有調整的空間。有不少保育人仕認為工務局應該重新對該區的道路網進行重新規劃,避免對古樹造成傷害。其實澳門可參照日本及臺灣等地,利用樹木打造休閑旅遊景點,讓市民對該地區及古樹保育有更深入的了解。

古樹保育

為保育樹齡超過100年的古樹,讓市民對古樹名木有更深入的了解,傳承本地珍貴樹木的歷史文化與生態價值,澳門特區政府於2016年公佈《古樹名木保護名錄》,並於2020年增設「澳門古樹名木」專題網頁。在澳門的古樹種類繁多,已有616棵列入古樹名木名冊,當中假菩提樹超過370棵,其所佔的比例最多。假菩提樹枝葉濃密,遮蔭效果良好,在夏天可降低局部氣温。樹齡和大小可從樹的胸徑來判斷,而全澳胸徑最大假菩提樹位於卓家林路近關帝殿及天后宮附近(古樹編號:632)。假菩提樹原產於印度、印尼及馬來西亞等地,在華南地區(包括香港及廣東)較為少見。早在一百多前年,澳門從東南亞地區引進此樹種,並在舊城區的街道傍種植,見證中西文化交融的歷史發展,是重要歷史文物的一部份。

圖 B: 早在2013年,第11/2013號法律《文化遺產保護法》在立法會獲得通過,並於2014年正式開始實施。相關保護法除了歷史建築外,還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評定的動產、古樹名木等,也是該法律內的保護範圍。(相片:Simon Lao)

圖 C:市政署近年積極推動古樹名木的保育工作,持續更新《古樹名木保護名錄》,展開古樹牌更新工作,並加設古樹專屬的二維碼。(相片:Simon Lao)

圖 D : 在天后宮及關帝殿的兩棵假菩提樹,其樹齡長達140年。(相片:Simon Lao)

打造休閑旅遊景點

在世界各地,有不少地方以樹木打造成旅遊景點,包括臺灣屏東的綠色隧道、臺南的四草綠色隧道等。其中日本北海道美瑛的Ken & Mary Tree (ケンとメリーの木)更在50年前拍攝汽車廣告成為了著名的旅遊景點。

在卓家村的百年古樹至少已有120至160年歷史,擁有如此密集的假菩提古樹,在世界上極為罕見,其實政府可配合附近約三百年歷史的關帝殿及天后宮打造成澳門的休閑及旅遊景點,加強澳門的旅遊多元文化,提升旅遊形像。更可以配合周邊的步行系統(湖畔大廈至龍環葡韻步行系統及基馬拉斯大馬路空中走廊),連接氹仔舊城區、路氹城、龍環葡韻、大潭山瞭望台等休閑旅遊景點。

圖 E:萬金綠色隧道位於萬金村通往萬金營區的道路兩旁,種滿尤加利樹與桃花心木,濃密枝葉將整條路覆蓋,吸引不少遊客前往拍照。(相片:屏東縣政府傳播暨國際事務處)

圖 F:北海道美瑛有不少絕佳美景,當中有不少樹木更曾成為廣告的主角,除了Ken & Mary Tree,還包括這個七星之丘。不論是夏日或冬季,每年吸引大量旅客前來拍照。(相片:Simon Lao)

圖G:土地工務運輸局於2013年對氹仔北區都市化整治計劃進行修訂,重新規劃道路網。(圖片:土地工務運輪局-城市規劃資訊網)

圖H:根據修訂後的生態綠化佈局,只有六棵古樹得以保留,其餘被基馬拉斯大馬路延伸路段分隔在兩傍,使古樹群再沒有連貫性。(圖片:土地工務運輪局-城市規劃資訊網)

氹仔北區都市化整治計劃

根據《氹仔北區都市化整治計劃修訂》的簡報資料顯示,氹仔北的規劃範圍達223,038平方米、約10,800個住宅單位、人口容量約36,500人。部分地段之間以綠色走廊作為區內步行徑,以完善社區步行環境。現時卓家村內的十棵古樹位於將來基馬拉斯大馬路延身路段及綠色走廊的交界,根據規劃,工務局只會保留其中六棵古樹,並且被基馬拉斯大馬路延伸路段分隔兩邊。

按現時工務局的規劃,基馬拉斯大馬路延伸路段主要是連接友誼大橋與氹仔市中心之間。俗語有曰:條條大道通羅馬。其實澳門有不少馬路並非採用直線方式行駛,就以澳門半島的塔石廣場隧道為例,採用蛇字型方式設計。為什麼工務局堅持該路段堅持走直線而不採用其他的方案,對該道路網重新規劃,繞過古樹群,在保留古樹群及主幹道路之間作出平衡,達到雙贏方案。另一方面,根據有關的規劃,古樹群周邊的建築樓宇高度定為60~90米之間(最高約三十層),這樣的規劃會否減少陽光對古樹群的照射及生長空間,影響古樹的健康成長?這個問題需要由市政相關部門進行探討及研究。

氹仔三百年古村

早在約三百年前(清朝康熙年間),桌氏之十二世孫桌煥三從香山移居澳門氹仔島,早年以卓姓居民為主,人稱卓家村。初期居民以耕種農作物為生,並興建關帝殿及天后宮(現時受保護之建築物)。直至二十世紀,有不少原居民逐漸到氹仔市區(現官也街一帶的舊城區)兼職或移區澳門市區謀生。

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不少人遷入卓家村以逃避戰亂,村民數量大幅增加。進入七、八十年代,隨著炮竹業式微,加上卓家村有不少農地及房屋被拆卸或改建,嚴重影響村內的生態環境,難以繼續耕種。有不少村民到外地謀生,卓家村的居民越多越少,昔日的農村生活已不復再。

早在1995年,前朝政府已開始對卓家村及三家村一帶區域進行規劃及研究。但受土地權屬制約,道路網難以開通,業權人難以獨立發展。就以基馬拉斯大馬路為例,原計劃是延伸至高麗雅馬路,由於未能得到業權人配合發展,政府難以對該區進行土地整合。

現時區內約一半土地屬私家地,為業權人擁有。因此,土地工務運輸局於2013年對氹仔北區都市化整治計劃進行條訂方案,其中政府擁有12幅土地儲備、涉及私有業權土地為33幅。

圖J:現時氹仔大部分土地都是由填海而成,天然形成的平地只有氹仔舊城區,以及在北澳山與大潭山之間的卓家村。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有不少村民到外地謀生,原有的土地變成了修車廠、建築物料儲放區等,使古村落逐漸消失。(相片:Simon Lao)

資考資料:
土地工務運輸局《城市規劃資訊網》 https://urbanplanning.dssopt.gov.mo/cn/taipa.php

澳門古樹名木 https://nature.iam.gov.mo/OldTreesOnline/c/default

黎鴻健著,《氹仔情懷》,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2017年第二版

論盡媒體 https://aamacau.com/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