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又看.祐漢》看祐漢

105 高官與地產黨 2022-01-14 藝穗開鑼 「破隔」連結 紙本月刊 藝文爛鬼樓

文:藝文採訪組

網址:https://aamacau.com/?p=83548

時間:2022年01月15日 20:20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2021年12月30日,《都市更新法律制度》法案在立法會30票贊成下獲得一般性通過。祐漢七棟樓群的未來又再成為關注。2022年1月,藝穗節開鑼。今年的「穗內有萃」之一,則恰巧也是關注祐漢的《又看.祐漢》。策展人歐陽佩珊希望,這區的生活面貌能透過藝穗節這平台被更多看見。創作者古英元也希望,能慢慢讓居民對這區有更多感覺,多於只是一個居住的地方。

不能拆又不能留

《又看.祐漢》是今屆藝穗兩個「穗內有萃」之一。這個「節中節」由幾個部分組成:演出《租客》、《偷渡客》、《過客》、導賞「祐漢生活指南」、活動「永不回來的風景」、「換物.漢誌」。策展人歐陽佩珊分享,《又看.祐漢》發展自怪老樹劇團就祐漢社區營造展開的三年計劃。在過去一年多,劇團收集到不少街坊故事,但有感所發生的事只有區內的人知道,於是希望透過藝穗節這平台,吸引更多人到訪祐漢,了解這區居民的生活面貌。

「這區15年前已說要拆,到現在一直拆不了。我在想,除了政策外,是有甚麼因素令這裡拆不了?這裡的人會否是令這裡一直保留着的原因?而可能正正透過我們看到這裡的人怎樣生活,是甚麼人在這裡生活,我們就能思考到究竟為甚麼這地方會一直停留在一個不能拆又不能留的狀態。」

為何不能留?不想留?

策展人歐陽佩珊

說祐漢,都市更新似乎是不能無視的議題。但怪老樹劇團團長、《又看.祐漢》的作品《租客》創作者古英元表示,祐漢社區營造的三年計劃並非因為都更,而是因為自己對這區的情意結。自小在這裡長大的他有感,這區的人口構成多元,但有各自的社群,而由70年代至今,歷年來的組成都離不開新移民、遷移者、外僱,同時不少這區的居民都想離開這兒。「很多新移民會來到這裡,但會努力離開這裡,即使不是都更,也會這樣。本地人來到這裡也會想方法離開,它不像其他區,其他人在下環街、義字街等其他地方,會寧願把房子留下變成『祖屋』,但這裡不會變成『祖屋』。」

「究竟是甚麼會令你想離開自己出身的地方?這是我想慢慢探討的。」

《又看.祐漢》作品之一《租客》的創作者古英元

也確實,這並非第一次古英元以祐漢為題材創作。2014年,他曾與本地編舞洪振宇創作《牡丹.吉祥》,作品之後於2019年再於藝術節演出。作品以祐漢的兩棟舊唐樓「牡丹樓」和「吉祥樓」命名,從社區發展的脈絡出發,訴說澳門自1970年代起年青人的思想以及生活變化,探討澳門歷史的變遷。他表示,不斷以祐漢為創作題材是「因為唔夠」。「我覺得每一次都還可以多挖一些,可以發現更多。之前我們沒有在社區,只是通過我和另一個編舞的個人記憶去出發,例如之前是一些關於澳門人、關於龍的行動的事,今次是這區的現狀,例如我們會和越南的傭工交流,會更深入地走入商舖,深入社區,跟這裡的人去連結。」

綜觀今次作品的介紹,有少演出、活動均有體驗的成份,例如《租客》中觀眾將化身租客,拿著地圖尋找出租單位;而《偷渡客》中觀眾則要變成偷渡客體驗偷渡過程。如何設計平衡體驗活動與藝術?「我想,如果是講藝術,它必須有一個反思,觀眾走的時候會思考。所以今次,觀眾體驗了,例如偷渡,他有上船、有車,到最後我們有個舞蹈劇場,舞蹈劇場就會比較多藝術的表達。」

都更帶給誰希望?

就《過客》,藝穗節的介紹則寫道:「未來的祐漢會變成怎樣?從大海、馬場、農地,發展成住宅區,祐漢一步一步的變遷,居民不斷流動及更替。隨著重建的呼聲愈來愈大,區內的一切將定格成回憶或慢慢淡去。節目以盒子劇場回顧祐漢的發展脈絡及想像未來的社區形態。」古英元和歐陽佩珊也認為,都更將會為區內的生活帶來變化,而且其影響會牽動整個澳門。

2021年12月30日,《都市更新法律制度》法案在立法會30票贊成下獲得一般性通過。祐漢七棟樓群的未來又再成為關注。

根據澳門都市更新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5月公佈的「祐漢七棟樓群」調研報告,祐漢人口密度較高,與大量外僱聚居有關。按該次調查結果推算,上述樓群內約有12,014名居民,實際作居住用途單位有2,316個,扣除7.3%的澳門平均空置率,有人居住單位為2,147個,每個單位內平均有5.3名居民,遠高於澳門戶均約3名居民的平均水平。調查數據又顯示,樓群約三成單位為外僱宿舍,當中大部份單位的居住人口為7人以上。

「很多外僱會住這裡,其中一個原因是這裡環境差,所以價錢平。」古英元有感,都更會優化這區的硬件,但也會為其他社區其他影響。「都更優化這區後,地方變得很衛生、很光亮,每樣都很好的話,業主還會低價租出嗎?所有外僱要找便宜的地方,就會逼進其他社區、唐樓,然後很容易與鄰居產生衝突。一個單位住十幾個人,聲浪會怎樣?塞水渠的機會也較多,所有事都會有影響。」

歐陽佩珊也覺得,現時祐漢的生態之所以出現是因為租金便宜,都更後,環境高檔化了,這區的生活面貌必然會改變。「重建之後,這些人,即個單位入面平均的五點幾個人,他們可以去哪裡呢?」歐陽佩珊問,「有時會想,重建和希望的關係是甚麼?究竟這希望是帶給政府?業主?還是哪裡的人?」

未來日子繼續深耕

話說社區營造的三年計劃已進入第三年。歐陽佩珊希望,未來有機會能進行「駐場藝術家」的計劃。「因為今次的創作很大部分都是和我們有合作,或是我們的劇團成員。我們過去了解了這地方,也想令更多不同藝術家能進入這區,有關於他們的感受,然後透過他們的感受做一些創作。這是未來這年會想做的事。」古英元也表示,雖然三年計劃即將結束,意味着相關資助也將完結,但未來仍會就祐漢這區進行創作。「因為我們做很多社區的事,都會繼續和這區的居民、社服機構合作,繼續看怎樣去發展,本身是三年可以讓我們好好地去組織這裡的網絡,現在我們基本上有些網絡了,接着之後我們就看怎去運用。」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