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耳之悅:觀《眼眶》和《BPM:詩》

《眼眶》

在疫情期間,觀眾或許未能自由自在地到各地劇院觀看演出,但利用VR技術,觀眾或許可以體驗到不同舞台的劇場藝術。

《眼眶》是需要使用VR裝置觀看的演出,每場只容納三名觀眾。當戴上眼罩和耳機時,筆者便置身於另一個異度空間,體驗來自四面八方的影像呈現。這時映入眼簾的,是一台放置在舞台上的360度全景攝影機拍攝的內容。筆者時而看見一男一女兩名舞者會在身邊穿梭、起舞,以街舞和現代舞的步調展現一種迷惑的節調;時而又見到自己被困在籠中,任由舞者推動擺佈。此外,表演也經剪接和特效處理,因此舞者的肢體和舞蹈動作會突然融合和消失,有如一場夢境。

由於觀眾被四周的影像所包圍,而他們的視角又被困定於一個舞台上,因此觀眾必須周圍觀望以留意影像從何方出現。這導致一部分內容難以避免被忽略,而頻密地轉動頭部也可能導致觀眾產生暈眩感。比起舞蹈演出,整個置身舞台的體驗似乎更像這次影像播放的賣點。

時間: 2021年8月1日 下午4:00

地點:婆仔屋文創空間D1室(瘋堂斜巷8號)

 

《BPM:詩》

聽着音樂讀書,似乎不是什麼新鮮事,但集體在一個藝術展覽廳內進行,筆者還是第一次。《BPM:詩》是一個聲音藝術和閱讀計劃的專策,觀眾須帶上合乎場次主題的書籍,在現場邊閱讀邊聆聽音樂。首場活動(應該不算是演出)的「海洋」主題,與袁紹珊《不在之在》的展覽相得益彰,置身於城市中的觀眾被展覽的攝影作品和裝置所包圍,使他們不得不思考和探討人、城市與自然的關係。

活動由音樂人與觀眾互相合作組成,音樂人會在現場演奏音樂,而觀眾感到興起時,可以在期間走到放置在場地兩側的米高風朗讀詩句或文章。袁以她寫的〈大航海家的夢〉開始,「⋯⋯航海家說/他最近夢到一座新奇的小城/為了晾曬銀紙/每天都在增加陸地面積」,這不正是對澳門近年不斷填海,破壞生態環境的有力抨擊?後來陸續有觀眾上前朗讀,有人提起黑鯨攔淺、有人訴說漁民的故事、也有人以英、葡、西三語讀詩。布莱克、聶魯達等詩人都現身說法,告訴大家那些大海和自然教會他們的美妙的事。詩歌與樂章在空間裡縈繞,營造出一種寂靜而空靈的氣氛。筆者曾一度在詩和樂的陪伴下,入神地看着冰川的照片,反思着北極冰川和不斷填海的澳門之間的關係。

呂瀚章(Hugo)在首半部份的管樂即興,帶出一種歇斯底里的動律;而福島章嗣(Aki)在下半部份的電子音樂,則恬靜而抒情。活動剛開始時觀眾都比較害羞,以致一度冷場,不過經過中間的休息時間後,在下半場反應較熱烈。若主辦者安排幾名「自己人」開頭帶帶氣氛,或許能引出更多人出來朗讀。活動的其中一個原意,是推動閱讀,然而卻不容許讀電子書,這或者會忽略了一部份沒有帶書或是習慣讀電子書的觀眾。

時間:2021年8月1日 下午5:00

地點:後牛房實驗場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