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吧,有個懂你又懂得欣賞你有著共鳴的人類,在不同時間點互相救贖

看電影有時像個補腦行為。《悲慘世界》、《迷失東京》、《同學麥娜絲》角色人生路途崎嶇,回頭觀照自身處境,希望借鑑選擇相對好走的路。或者將角色的不幸命運與自己對比,發現身處狀況並非最壞,奇異地生產活著動能。然後像充滿希望的氣球又能愉快飄蕩。待失落再次取代希望充滿腦袋,來吃一套更慘情的。周而復始。

又吉直樹暢銷小說《火花》,榮獲日本文壇最高榮譽芥川賞。小說曾拍成電影,我所看的是Netflix版本的連續劇,其選角岀色,入型入格。兩位男主角德永(徒弟)和神谷(師傅)各有自己的二人漫才(編按:日本的一種喜劇表演形式)組合。德永把神谷視若神明,藉為神谷寫個人傳記為條件成功拜師。乍看是個關於夢想及友誼的青春日本連續劇,毫不吸引,而且首兩集必須以忍耐來跨越,觀眾入戲也需付岀啊,捱岀頭來就會有所收穫。此劇特別好看在於描寫他們日常對話,把哪些無以名狀的情感,被認同的渴望,對創作的反芻過程等一一呈現,從中建立師徒間的內在關係,形成極具說服力的共鳴。而真實生活也沒多少人能夢想達成吧,努力過後面對失敗,當中包括接受現實的和拒絕面對的。《火花》讓人看完後歎一口氣接受現狀,還好的是我們並不孤單。

又吉直樹說:活著,本身就是件累人的事,希望這本書也能成為對生活感到疲倦時的救贖。

平常有沒有把別人當成人對待?又,有沒有把自己當成人看?別誤會我要說偉大的人道主義。神谷和德永走在公園上,細看街頭表演者演出,遇到散閒表演當上班的鼓手,神谷上前挑釁,用身體以節拍與鼓聲對話,雨落而不避,終激勵起鼓手的熱情。行動所給予的力量,把人當人看待,我深受感動,要是我每天能主動跟樓下管理員說聲早,就覺得自己有夠教養了。而這位給予別人力量的師傅神谷,他堅持心中的漫才,絶不迎合任何人,模仿更是不能夠原諒。

神谷規定漫才要內化到生活裡,所以平常聊天都要像相聲一樣,互相挑戰接話才行。也許《火花》沒有大熱的原因在於,說故事沒有很大的劇情推進,也沒有畫面衝擊。細碎如居酒屋的閒談,回家路上的步行,電車上的對話,無足掛齒的雜碎片刻。在這些時刻中場景地域只是背景,他們談論著創作的原點,漫才的高度,時代的庸俗,能給予觀眾的樂趣,純粹而坦誠談論渴望,漫無目的地等候,一陣陣的不安,而明明知道成功都是堆疊而成的,卻又暗生納悶,叫著「我想紅呀!」。

人生很難,視自己為偶像的徒弟被大眾所接納,取得社會地位然而自己還在城市中遊蕩,生活潦倒,身無分文。德永新居入伙,作為朋友、前輩、師傅都該為對方而喜,但臉子該放何處呢?神谷選擇人不到禮到,不用面對自卑的完美示範,又能表衷心恭賀。他把一株比門框更高的植物送到德永家,按下門鈴就走。植物比門楣高,入屋時自然東歪西倒,場面令人發笑,神谷的妙算德永心領神會。在德永心中神谷的搞笑深度是高不可攀的。

德永組合開始被注視,上電台上電視。此時失去愛人的神谷,事業依舊沒有起色,像他這樣不理會社會眼光,像瘋子活著,不停思考的人,開始想偏了。把一切推倒,說過「寧願死掉也不要和別人一樣」,卻去染了一頭跟德永同款的銀髮,衣著穿搭亦然。模仿事業剛起步的徒弟是第一個走偏的點。

這個笑點是漫才心中有內涵的笑點,還是觀眾想要輕鬆的笑點?俗套平庸就容易為廣泛接受?他們吃著火鍋,電視上德永的漫才組合出場。神谷沒有笑岀來,德永羞愧哭了。兩個染成一頭銀髮的人,像一面鏡子。一個向大眾屈服,取其歡心。一個忠於自己,被大眾拋棄,卻站不住腳懷疑自己,想要扮演對方角色,從扮演角色中屈服於大眾口味就能逃避一直的堅持嗎?

師徒共鳴,同時渴望對方的認同。神谷說「我覺得德永你很有趣啊,可是你可以更有趣」。

被重視的人一言擊倒,排出倒海的自我懷疑到來,好像把一生的努力也抹煞。被踐踏的是尊嚴而不是能力。至少你知道那些一時之間的認同與否,未能真的足夠評論你值不值得成為一個人,即使當下別人把你說得連呼吸也在浪費地球資源。事實上,不用別人當面質疑。比較心是進步好友也是自卑毒藥。世界並不會容許你頹廢太久,不必別人開口,自己也受不了自己的頹敗。

德永一路上被神谷的才華和熱情激勵前進,小有名氣辦得到小型演出觀眾滿坐,可惜隊友因產子告別回鄉,沒了搭檔的德永放下漫才夢,當上地產經紀。神谷堅持走漫才路,因多年無法發揮才華,無法獲得大眾認同社會成就,生命得不到尊重。為爭取機會上電視,他當下認為一個男人有女性性徵很有趣,必定能讓大家發笑,毅然隆胸。怎知道把大家嚇壞,意識到大家的害怕,連自己都害怕起來。德永看到神谷豐滿的胸部假裝鎮定,及後二人泣不成聲。德永按捺不住,真心大放送,正指神谷的懦弱。酒精、食物與對話,這次德永讓神谷清醒了,心靈解放。

挫折讓人推翻所有努力,將自己看成一文不值。渴望吧,身邊有個懂你又懂得欣賞你有著共鳴的人,像神谷和德永,在大家不同的時間點互相救贖。《火花》此劇不紅,主角不夠帥也沒多感情戲,還要講述平常不過的失敗人生,像路人像千萬個你我。但失敗者並不孤單,因為失敗遠比成功的多。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