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主宰城規命運? 城規委員或有SAY

從氹仔望向澳門半島,只見高樓林立,攝於去年9月。

城市規劃委員會(下稱:城規會)昨(9)舉行今年第6次全體會議,聽取委員對城市總規劃公開諮詢結果的意見及進行討論。截至昨天共有19名委員對《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總體規劃(2020-2040) 》草案提交了意見。這19份意見書中涉及的內容廣泛,關注包括18分區的必要性、土地資源劃分、調整填海計劃、增加公共空間、綠化、保育「山、海、城」的景觀等。

來自建築界的委員黃國基認為政府需再思考填海計劃是否有調整空間。他指出,在未來居住用地方面,政府已有計劃興建4萬個公共房屋(可居住12萬人以上),公共房屋政策亦覆蓋 7成人口,本澳在居住用地上已基本足夠應付未來城巿發展。「因此,澳門是否真的需求大規模填海?現時坊間已對填海有不少意見,認為破壞城巿景觀,即使填海工程完成亦不希望作高強度使用;這方面是否可從區域合作角度對填海計劃作調整?」

來自教育界的委員鄭洪光表示,政府應增加教育用地以及市民休閒活動的空間。他表示,澳門至今還有10多所學校在裙樓辦學,澳門不少學生在終年見不到陽光的裙樓學校上課。「這種情況即使是世界經濟落後的國家和地區都不多見。隨着澳門人口的不斷增加, 將來對澳門教育用地的需求也一定增加。 」又指,澳門人口密度名列世界前茅,休閒活動中心不足會影響市民身心健康。在城市規劃過程中,「需要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重要位置……更加重視增加市民休閒活動空間」。

亦有委員關注龐大外僱的日常需求。來自地產界的委員柯慶耀表示,澳門外僱人數逾10萬,他們以辛勤努力的付出為澳門的社會經濟繁榮作出無可替代的貢獻,「這些外地僱員的工作、生活空間,必須得到重視並提供配套措施予以落實」。

身為城市規劃師的委員陳昭怡認為,澳門可打造具自身特色的濱海綠廊及生態區域,構建一個與自然景觀緊密連結、共生、共融的城市。同時,濱海綠廊及生態區域為市民提供了休憩活動的空間。又指,政府要明確保護「山、海、城」的景觀概念,應在社會存有重大爭論的南灣湖 C、D 區的發展引入合理、適度的約束性限制。又指,政府須保護街道風貌肌理,制訂片區發展限制及指引;以及參考國際標準,訂定公共空間指標。

昨(9)日城規會委員就城市總規諮詢發表意見。

本屆城規會共有30名成員,除8名公共行政部門的代表外,餘下來自城市規劃及與之相關的其他範疇的專業人士,以及獲社會公認為傑出的人士所構成。根據《城市規劃法》及其施行細則規定,《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總體規劃(2020-2040) 》草案諮詢總結報告公佈後,土地工務運輸局會將相關文件送交城規委員並須於60日內發表意見。在收到城規會意見之日起計90日內,工務局會對居民及城規會意見進行綜合分析,編製最終報告呈交特區政府按法定程序進行後續工作。

政府於去年9月就總規草案進行60天的公開諮詢,收集市民同各界的意見。至於多少市民以及城規委員的意見能被聽到,只能在總規相關的行政法規見真章。所有城規委員對總規所提的意見均可於城規會網站查閱。意見書相關連結:https://bit.ly/3cuuh6c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