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綠化週四十年 審視當下

096 我們都是記者 紙本月刊

文:蕭蕭

網址:https://aamacau.com/?p=73334

時間:2021年04月23日 21:21

藉綠化週四十年

剛過去的3月是澳門綠化週40週年。40年來,澳門發展迅速,社會及環境都變化甚大,加上全球氣候暖化,公眾對環保與山林都愈趨關心。藉此時刻,讓我們一同由「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檢視當下澳門的育樹情況,為我們的環境共同發聲吧。

天時:當山林復育遇上拉尼娜

全球氣候變化,今年拉尼娜現象來襲。據香港天文台的2021年春季季度預報(3至5月)指出,自2020年9月起,赤道太平洋中部及東部已連續5個月偏冷(較正常低0.5℃或以上),海水表面溫度距平的總和低於-4.0℃,一次拉尼娜事件已經形成。綜合最新的海洋觀測資料及世界各地多個氣候模式的預測,預料拉尼娜會在未來兩三個月持續,但與此同時,赤道太平洋中部及東部的水溫會逐漸上升,預測香港今年春季雨量「正常至偏少」的機會略高,溫度「正常至偏高」情況的機會也較一般較高。而與香港相鄰的澳門,估計情況相近。

事實上,上述情況並非今春才始出現。澳門海事局於2021年1月底曾表示,2020年11月至當時珠江流域降雨量極低,是60年來第二枯的年份。另外,受拉尼娜影響,8月至10月期間影響港澳的熱帶氣旋一般較多。雨水少,颱風多,對樹木生長的威脅亦有所增加。路環的山林復育正在進行,市政署有何應對措施?部門回覆《論盡》如下:

「市政署於2019年完成第一期山林生態修復工作後,2020年繼續進行第二期修復工作,當中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持續養護已種植的苗木。第二期山林生態修復工作於路環步行徑山林展開,面積約5公頃。由2020年4月份起,透過補種、換種方式種植約5,000株樹苗,種類選取長壽的華南鄉土樹種,例如木荷、楓香、鐵冬青、海南蒲桃等,打造具高生態效益和特色景觀的生態廊道,藉此增強澳門山林的生態功能和多樣性。2021年3月於黑沙水庫栽種1,000株樹苗。

季節更替及氣候變化皆會影響降雨量,市政署於2008年起已陸續在山林步行徑建造水喉,主要用於樹苗灌溉,以應對新種植之苗木進行灌溉的工作需求,減少因降雨稀少而對樹苗生長所構成的影響;同時,步行徑水喉亦為消防用水作後備方案,於步行徑水喉設置消防出水喉位,以備不時之需。市政署在制定山林復育計劃及開展工作時,會密切留意相關氣象訊息,因應當年的氣象特點,因地制宜,作出適當調整,以減緩極端天氣對苗木成長的影響。一旦出現旱情,市政署將採取人工灌溉,即利用步行徑的水喉進行人手灌溉。此外,為應對熱帶氣旋的影響,日常會採取連串的養護措施,包括:對未定根及未健壯之苗木進行支撐,透過定時施肥、除草、清除藤本植物等等,以提升苗木的存活率。

參考其他地區的山林復育做法,隨著苗木成長後,樹木會出現爭奪空間,故此,市政署經專業評估後會對生長不良的弱株採取移植,以釋放空間予健康的大樹繼續成長。第一期和第二期的山林修復共種植40,000株樹苗,根據監察,至2020年年底,整體存活率達90%,而第一期山林修復的苗木長高超過2倍,更已開花結果長勢良好,修復成效符合預期。

整個山林修復工作預計需時5 至10年,期間一旦遭遇強熱帶氣旋吹襲,會造成較大損害。由於自然環境及自然災害存有眾多不確定因素,而且須視乎修復地方之現場環境而選擇種植大喬木、小喬木或是灌木等,種植不同苗木之價格也存在差異,故此,未有條件評估山林修復之總體預算。然而,為保障公帑能合理善用,會進行招標並將判給的結果上載至市政署網站公佈,以供公眾知悉。」

地利:在規劃為綠樹留一席

「天時」之後,便是「地利」。在這方面,市政委員林宇滔認為,現時澳門的整體城市綠化規劃仍嚴重不足。早前不少聲音提出塔石廣場下的停車場出現漏水情況。林宇滔透露,有人員表示懷疑是因為受樹根破壞導致漏水,並建議把大樹剷走,但林宇滔表示並不同意。他認為,沒有證據顯示剷走大樹是唯一的方法,而堅決反對把樹剷走也不等於放任漏水問題繼續存在。「是設計本身有問題,不是樹有問題。要做的是用一些封閉措施,不讓樹根四處生長。為何是想要把樹全都剷走?」

藉綠化週四十年

他指,塔石廣場的樹木本身已不多,應想方設法留下大樹,而非剷走大樹。「我們和樹之間怎樣從實際規劃角度共存?有些意見很固化,覺得我們不適合種榕樹,因為根會周圍生長,但明明榕樹是我們其中一種常見樹木。高士德的都是榕樹,為何以前容得下,現在容不下?我們現在科技進步了,技術進步了,資源豐富了,但過去常在澳門看見的榕樹,會覺得他們礙着地方?」

「我覺得是我們沒用更進步的思維,更科學的手段去處理我們和綠化之間的矛盾。我們怎在城市種更多的大樹。即使我們做更多觀賞性綠化,其實遠不及我們為澳門留幾棵大樹所產生的生態和綠化效益。」

人和:公佈復育數據促溝通

澳門環保學生聯會會長陳俊明則希望,政府有關山林復育與生態的數據可以定期向公眾公佈,「可以用科學告訴公眾措施的必要性,也一來是宣傳教育。」他指,過去政府曾承諾龍環葡韻濕地的多樣性會增加,但今天就一些團體觀察,不少雀鳥已不在該處生活,濕地的生態價值變成觀賞型為主。他表示,團體的觀察或不夠全面,希望政府可以在路環山林等方面用科學數據展示其成效,又建議可以聯合本地與外地專家一同研究澳門現時的綠化情況。「還是政府覺得不需要?我們也不太清楚政府的態度。會否找國際專家來看澳門的綠化做成怎樣?也希望可以有不同聲音。」

他又希望,未來可以完善澳門綠化的監測,以及改善評估澳門綠化面積的科學系統。「希望澳門未來綠化能更本地貼地,以復育澳門原生生態為方向,以人和自然共融為目標,而非消耗、觀賞短暫綠化為衡量成效。」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