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環,生活的新想象

096 我們都是記者 紙本月刊

文:馬可.僠羅

網址:https://aamacau.com/?p=73341

時間:2021年04月23日 21:21

呷一口咖啡,吃一口葡撻。2021年的澳門是我新的時空旅程。身在名叫「路環」的島嶼西側,海洋氣息噗鼻而來。這裡有船、有棚屋、有廟⋯⋯中國華南的漁村景色令人着迷,名叫「客商」的街道和教堂更令我倍感親切。來自威尼斯的我去過威尼斯人度假村了,很好,這有中有西的岸邊卻令我尋味。我在路環,但究竟路環的故事是甚麼?

夢劇社將於今年藝術節在路環演出《路遊戲》。相片由夢劇社提供,Photo credit:Ketamine Tou

藝術萌芽 連結生活

根據官方數字,路環是澳門最大的離島(7.6平方公里),澳門最高的山(疊石塘山),最大面積(約50%)的綠林都在這裡。同時,這裡有數條百年古村落散佈全島,包括九澳村、黑沙村以及位於西側的路環村等。居民世代寓居此島,有的昔日務農為生,有的以捕魚為業;採蠔、產鹽、漁欄、造船等行業也在路環應運而生,是個興旺的小商埠。及後葡人佔領路環、天主教會的進駐也跟居民一起為這裡寫下不一樣的歷史。而隨着澳門城市化發展,路環的農業、漁業以至後來的造船業逐漸式微,年輕人口外移,路環村等村落回歸一種寂靜。官方一度提出將地方活化,但居民對方案反應不一。在沒有定論下,民間反倒逐漸滋養出自己的獨特巧思。

現在漫步西側的路環村街頭,不難發現這裡添上了一層活力,遊人如織。不向客人賣帳的性格老店依然硬朗,笑面迎客的新派美食也陸續出現。同時,一些本地藝團近年在這裡開始了一些嘗試。例如2018年「夢劇社」於這裡進行「再續船夢」社區藝術計劃;2019年中秋一連數日,「澳門滾動傀儡另類劇場」(下稱「滾動」)在這裡上演戲偶環境劇場《海盜婆》;隨後的2020年澳門城市藝穗節「滾動」也策劃了「穗內有萃:路環戲偶及物件劇場節」;2021年澳門城市藝穗節,「零距離合作社」則在路環進行了「『我們與海的距離海廢偶』╳一人一故事劇場」。近日一連串的「跟着電影遊路氹」也受到公眾歡迎。沒有空降的決策,一切貼地而溫柔地與這海岸社區慢慢連結,令路環村在「譚公誕」這紥根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外,也開始有另一層文化生活氣氛在萌芽。

澳門戲偶館╳澳門滾動傀儡另類劇場

繞過士多走進客商街,便是2021年新開幕的「澳門戲偶館」。主理的是「澳門滾動傀儡另類劇場」的林婷婷與趙七。甫進門,他們便親切地介紹起來——即使我只是個外人。看着一個個戲偶,不論是木偶、布偶、紙偶,也讓我感到熟悉、有趣。中國木偶、皮影起源自漢朝,有兩千年的歷史,及後發展出不同體系,即便在20世紀初到二戰前,廣東粵劇也有人戲、偶戲同班。而根據現時國際木偶聯合會的界定,面具是木偶界別的一部份。中國儺戲(面具民俗劇場)是世界傳統面具表演的重要一支。在歐洲方面,意大利喜劇面具由街頭表演及節慶活動慢慢發展成當代極為重要的表演項目。歐美很多藝術家以意大利面具為基礎進行改革,成為當下非常前衛的表演手段。同時,捷克傳統戲偶遺產復原運動也使當地提線、布袋偶戲從新回到當代舞台。

戲偶館位於市集旁邊,貫徹「讓藝術成為路過就會遇到的事」的理念。

婷婷和趙七就曾留學捷克的「布拉格國家戲劇學院」,分別攻讀戲偶及另類劇場導演系及藝術行政碩士。除了巡迴表演,婷婷也不時接受邀請到外地講課,也有在本地高校任教。要建立如捷克的Minor Theatre或台灣的「無獨有偶」劇場自是尚有距離,但難道澳門就不值得有自己的戲偶館?自2018年進駐路環後,婷婷和趙七也一直在思考需要有一個地方讓偶戲能在澳門播種,亦希望藝術能成為路過就會遇到的事。2020年初,他們改為租下這一幢三層的建築,數星期後,全球疫情爆發。苦苦繼續近乎花光積蓄,對此他們只能一陣苦笑。

澳門滾動傀儡另類劇場行政總監趙七(左)、藝術總監林婷婷(右)。

館內展示了澳門滾動傀儡另類劇場部分戲偶。

「之前沒有這些設施時,就不會想偶戲這是需要學的,或想學也沒地方。」林婷婷說,「但我們東西都齊備了,就很方便。要教概念可教概念,要練習有練習,學演技有演技,要看偶的種類上來看、立即玩,要製作也有空間。這種複合式簡直夢寐以求。我也覺得自己很神奇,雖然好像很瘋,花了很多錢,但這事真的很魔幻。路環真是令很多很魔幻的事件發生的地方。」

「你是不知道這裡會有甚麼發生。」趙七補充:「你不能預計到這裡要做ABCDE這十件事,就會有XYZ這些產出,你沒法期待。」「滾動」也是進駐路環後,與居民日漸熟絡,日常閒聊中慢慢積累了居民許多口述故事後創作出偶劇《海盜婆》,並與墨西哥繩索劇團聯合在路環演出,歷時近一年。居民也自此也對他們的工作更為熟悉。「也不是說我們帶甚麼進來,應說是路環在滋長我們。」不能計劃的將來,旅人的冒險,不也是一樣嗎?

一人一故事劇場╳零距離合作社

戲偶館對面不遠處,則是藝團「零距離合作社」的會址。與戲偶館不同,這裡只有兩層,地面一層現時用作展覽,主題是「海洋廢物」。這是個致力以「一人一故事劇場」(Playback Theater)探索社區議題的本地藝團,過去除關注路環石排灣居民外,也關注自然環境等議題,社區項目包括「植言物語Dialogues in Macau」、「我們與海的距離」等。

樓下一層現展出不少海洋廢物造成的展品。

樓下一層現展出不少海洋廢物造成的展品。

「一人一故事劇場」在外地已有相當的發展。與單純的觀看表演不同,這藝術形式讓參加者講述自己的故事;即興、沒有固定的劇本,像一班朋友聚在一起聆聽、聊天,然後用藝術的方式呈現。「零距離合作社」創團成員戴碧筠分享,藝團過去常關注石排灣居民及大自然,加上因緣際會,於是2018年夏天由澳門搬到路環,至今近3年。來了以後藝團也更多地關注自然環境。「更多地逛這裡的灘。我們也會上山,但相對不太經常。海越來越珍貴。以往海岸線的變化都是一些情意結——有種海島的情意結。」

她形容,自己在路環隨心隨緣,低調生活,街坊也會來「八卦」他們的工作,大家守望相助。「我們沒有一個很藝術家的姿態地存在,反而我們覺得這事很生活,就像他們會上班,我們也會上班,比較像這方式去相處。所以他們很快地漸漸覺得我們這班人是在這裡的。」「有時他們見我們撿了這麼多東西(海洋垃圾)回來,會問:是不是很值錢的?哈。」

「零距離合作社」共兩層,樓上一層可作「一人一故事」劇場空間

「零距離合作社」創團成員戴碧筠。

對於藝團在路環,戴碧筠直言比較想融入這裡的生活方式。「不是很想這裡變成一個很商業的地方,也不是刻意想把這裡打造成一個藝術村的概念。我們最初入來時,也有朋友說我們可以一起搞一些氛圍。這當然好,可以推動文化藝術,但我自己的心是較偏向藝術是很生活的事。藝術家不是很高高在上的方式,我們應是用一種很細水長流的相處,互相了解,互相認識。」很日常的、藝術就在街上;轉角就有,令事情變得很平凡的。「那種平凡可以給很多人信心,覺得藝術門檻不高,讓青少年看到:你也可以的。」

《路遊戲》思考路環文化

走回大街,看到「夢劇社」一行人正為今年藝術節的演出「路遊戲」張羅準備。這演出原屬「夢劇社」2018年「再續船夢」社區藝術計劃的一部分,以導賞結合戲劇向觀眾介紹路環市區的變遷與人情,將於今年重演。觀眾先於譚公廟前地集合,跟着藝團的指示遊走路環市區,每到一站皆有一段演出,最後在不遠處的荔枝碗村船廠片區結束。

《路遊戲》顧問、展覽和社區協調談駿業一直致力於澳門造船文化傳承,也同時關注路環文化發展等。其造船業展示館也在不遠處的荔枝碗。和他聊了起來。他說,社區計劃後自己和劇社也有保持合作。近年路環市區正慢慢變化,而隨着荔枝碗船廠片區被評定為法定受保護的場所,文化局已完成部分活化設計,大家也在思考可以做到甚麼。「在近一年,特別是疫情時,路環變成了澳門的旅遊聖地。有時會見到一些朋友、旅客來到路環,他們想要甚麼?這也是給我們新的思考。」

夢劇社將於今年藝術節在路環演出《路遊戲》相片由夢劇社提供,Photo Credit:Joanna Chan

《路遊戲》顧問、展覽和社區協調談駿業。

「我們是否應要讓更多人知道這地方本身有甚麼文化內涵?正如我們之前做造船業時,我們也希望能令更多人知道它裡面的文化內涵是甚麼。所以今次也是新嘗試,也是探索這地區有甚麼是我們要保留的?社會發展和我們這裡交集會越來越大,所以希望人文歷史上我們做到多少紀錄,也將這紀錄呈現給大家去看。」

「希望大家會有一個思考,」談指,這幾年間年其他團體也在令路環有更多文化種子,「我們怎聯繫大家的文化,還有路環本身已存在於社區的情懷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是我們希望可以連結到,令更多人透過這演出有更多思考,再看路環發生的事——或不只是路環,是澳門居民有關文化的反思。這是我們想給大家了解的。」
夕陽西下,我回到教堂前準備晚飯。美食的香氣令人垂涎。今天過得很慢,我幾乎沒做成任何事,但認識了幾位朋友,即使所有的思考也沒答案,卻令人滿足。我知道,正是這些思考反映對這土地的尊重,也正是其豐富與特色的靜水深流。

好了,在澳門的下一站,要去哪裡呢?我期待着。

訂閱每月紙本
路環市區交通資訊:[巴士] 25號、5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