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記憶看見你》於2018年11月首演。那年,是「天鴿」之後一年、是「山竹」吹襲的那年,風雨之下水浸情況慘不忍睹,是該區居民的痛,也是澳門人的痛。《從記憶看見你》當時首演時,連結了水浸、善豐花園事件、以及創作者小時候的回憶與沙梨頭的歷史,探討家園以至澳門與海洋的關係。三年過去了,覺得這區最大的變化是甚麼?聯合導演郭瑞萍思索良久,「我自己不太感覺到太大變化……」曾有幾年澳門的變化很大,這幾年沒甚麼變化,你有怎樣的看法?「如你這樣說起,好像不知還可以做甚麼……有少少這樣的感覺。」
舊戲重演 加入新思考
《從記憶看見你》是一次環境劇場,也是一次紀錄劇場。觀眾不在劇院靜坐着,而是要走入街區去觀看演出。而所謂的「紀錄劇場」,據香港致力發展這藝術形式的「一條褲製作」認為,「以真實事件或人物為研究對象,搜集有事實根據的材料,選編演繹成為戲劇演出,可泛稱為紀錄劇場」。2018年首演時,作品是梳打埠實驗工場藝術協會「Off|Site・在場」計劃的一部分。郭瑞萍表示,當時藝團已在沙梨頭區探索兩年,累積了該區一些歷史資料,也有和一些街坊進行訪談,覺得可以延續下去,於是有了2018年的紀錄劇場出現。「申請在藝術節演出是因為只演三場好像很浪費,而且那區還在發展,就覺得不是在一個社區做完演出就算。」
郭瑞萍指,今年藝術節的版本主軸與2018年大致相同,但會加入善豐花園事件的新進展,一些片段也會更新。今次另一個不同是年輕舞者古雯欣的加入。古雯欣分享,參與演出前對沙梨頭以至其歷史並沒有太多了解。「有聽過一些(事件的)大標題,但沒有去了解細節或者進度去到哪裡。」她坦言,這種不熟悉為她的演繹帶來一些挑戰,於是郭瑞萍實地在沙梨頭向她介紹這裡的一事一物,自己也有向身邊的人了解他們對善豐事件的看法、對沙梨頭的印象等。「我覺得那變化是,會令我想行路時多看一點,把自己『放』出來。平常都收在自己入面,可能顧慮自己的一些事,但現在出街會多了去看看這個環境究竟有甚麼。可能中間就會有一些事情、有一些物件會能告訴我,原來……為甚麼會有件這樣的東西?之後再會發掘。」
古雯欣於2019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主攻現代舞。郭瑞萍分享,由於演員的改動,今次作品的角色設定上也有因應她的特質調整。又因為演員是舞蹈出身,她也放心將一些肢體動作交由古雯欣處理及創作。雖然作品的骨架已基本定型,一些片段會保留,但因為古的肢體訓練有一定基礎,想要再發展或改動某些部分也不用再花太多時間。「我完全不會擔心,因為我覺得完全可以manage到。」
延續關注 溫柔守候
古雯欣指,當肢體結合台詞後,她較易掌握整件事的脈絡。而在她看來,沙梨頭是有一個歷史感的地方,也有一種特別的氣息。「覺得它好像連一嚿石都有歷史。有次經過旁邊有一嚿石,然後Candy(郭瑞萍)也有跟我說這石以前是怎樣怎樣——就好像普通旁邊一嚿石都已經有些歷史。我再在土地廟嗰度跳時,再去摸摸旁邊一些建築物——其實這些都是很久以前遺留下來的一些事。」
郭瑞萍也笑言,古雯欣的加入令她有一種「傳承」的感覺。「她需要一些資料去再認識澳門。整件事就很神奇地配合了。因為我們有圖書館的部份,我們也找了很多不同的書,她就透過書本再去認識她的澳門。」
這種「傳承」,思考的或不只善豐事件和水浸,還有在這裡的安家立業。團隊自探索沙梨頭以來,一直關注這區,看到有甚麼新發展也會拍下照片互相分享。郭表示,當時知道善豐花園會重建時,大家都有為此興奮,及後的防洪工程也有留意。她指,在2021年重做2018年的演出,觀眾可由此回想整個事件的過程。「雖然有些事是幾年前發生,但我覺得再提起,(會意識到)原來這件事沒有解決到,咁點?過了八年、九年了,原來都沒解決到。」「明明就是這裡的業主,但竟然因為很多不同的因素令人沒辦法回到自己的地方,這亦不是他們能控制,甚至不知道該怎辦。」
你覺得情況未來會改變嗎?「我相信會有改變的,不過要時間,可能要很久、很久、很久……哈。」然而,雖說對社區狀態有種無力感,但郭瑞萍透露,她已決定搬回沙梨頭那間她小時候成長的舊居,那裡是雙親一直念茲在茲的地方,她亦已經想好怎樣安排行動不便的雙親上幾層樓梯。「我最大的心願希望可以帶父母上去看看,『原來而家變成咁』……作為一個女,我覺得要幫他們守住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