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規劃裡,怎可讓環境教育缺席?——和綠野之友紀藶蓓的訪談

紀藶蓓(Wendy)老師畢業於台師大環教所。在台灣的時候,她曾是一名環境教育導師。她來到澳門多年,在小城持續關注環境教育,近年又加入關心野地生態、親子戶外共學的社團「綠野之友」,繼續她深耕多年的環境教育。此次教青局推出的《澳門非高等教育中長期規劃》正在公開諮詢期,我們也和Wendy老師聊一聊她對文本的想法。

規劃裡,環境教育是缺席的

「我認為在澳門這一次的規劃裡,缺少了關注永續發展及環境教育的條文,這跟國際潮流是相違背的。」Wendy老師舉例在世界上,例如日本、美國、台灣都在十幾年前已經通過環境教育法,「以台灣為例,每個中小學生每個學期都需要接受至少八個小時的環境教育學習課程,這些課程,會讓孩子們了解到自己生活的環境。」

「據我多年的觀察,澳門地小人稠,是一個環境負擔力很大的區域,但普遍中小學生所接受的環境教育和批判性思辨是不足夠的。」她提到澳門的中小學生,可能採用的是香港的課本、看香港的電視、玩大陸的電動,對自己本身的環境缺乏地方感,也就很難為自己的地方做長遠的規劃。

環境教育法,為台灣帶來了教育的新氣象,也推動了產業的發展

說到台灣有了環境教育法之後的改變,Wendy老師告訴我因為立法帶來了環境課程的重視,很多小學就會認真的推廣這樣的課程。如果是鄉下的一些收生困難的學校,他們會為了發展自己的特色做本土環境的相關課程。「舉個例子,我們現在的螺絲山,對面的粵華小學就可以在螺絲山公園做一些生態課程,讓孩子了解到學校外面的自然環境,有哪些植物、昆蟲、動物,如果棲地遭到破壞,他們就會發現並發出聲音。」

在台灣,如果教師參加創新教案的研發,是可以減課時的。或者有一個「共備時間」,不同學科共同備課,激發想像,才可以克服困難。台灣對戶外教學也有些鼓勵的措施,例如去科學館、通訊館等戶外教學,政府都是有補助交通費和保險費。老師們也會嘗試在學校飼養昆蟲或其他動物,學生們可以參與到照顧生物,可以在教學中看到整個昆蟲的發育過程,比起只是課本上的學習,就印象深刻許多。

Wendy老師在帶孩子們認識澳門的山林。

Wendy老師在帶孩子們認識澳門的山林。

「而且動物有生有死,也是一個很好的生命教育。」

環境教育法推行之後,還帶動了一個產業的發展。校外的一些環境教育機構就可以自主營運,比如觀光工廠等。因為產業的發展,這些機構會努力優化環境,這就是棲地營造了。例如要學習獨角仙姬兜蟲,就有些農場專門飼養這些昆蟲,孩子們就可以看到活生生的動物、而不只是書上的圖片。

沒有環境教育的澳門,會是下一個復活節島嗎?

在澳門,總體的經營方式都比較是封閉式,比如沿岸的紅樹林,封閉起來不讓人下去觀察;公園也是以防備小孩受傷作為設計思維,對小孩的生長是一種限制。「早上我在澳大看到傳統的舢舨在挖牡蠣,澳門原來也仍然有這樣的產業,台南就有『看牡蠣生長』這樣的教學活動。不過目前以賭業為主的澳門,逐漸和身邊的自然環境脫了關係,孩子們所看到的是『破壞自然是自然的』的扭曲現象。」

Wendy老師對現況是擔憂的,她接著說道:「我來澳門之後就經歷了幾個天災人禍,例如『天鴿』以及這次的新冠肺炎。澳門在環境上是不可持續的:食物和水顯然無法自給自足,而且經濟上,一定要有遊客才能支撐這裏的產業。疫情一來,我們就發現很多店關了。我們在推產業多元化的時候,會發現我們忽略了環境教育和長期的永續發展,就會在某一個災難之後,食物鏈的上下游斷裂,也許百年後,我們會發現我們在這裡只剩下一棟很貴的房子。」

「資源耗竭的故事在歷史上也是不斷發生的」,她舉了復活節島這個例子,「巨大的摩艾石像告訴我們這裡曾經是一個繁華的文明,那島上的人都去哪了?原來島上經歷了多年文明之後,過度開發,把樹都砍光了,而近海的漁業也耗竭,造成了文明最終的滅亡。」回到澳門,「那如果疫情持續很久呢?遊客再也不來呢?而且氣候變化的大環境之下,我們會面臨的超級細菌、海平面上升等災難的機率也會增加。」

「那,澳門會成為下一個復活節島嗎?」

澳門有開發不盡的環境課程,應偏重防災教育

「環境課程的開發其實不難,例如澳門很重要的環境問題霧霾,以及污水處理都可以開發出相應的課程。另外,還有水資源的監測,這在台灣有做。台灣的環境課程算是跨領域合作的,比如地理科組、生物科組可以共同備課。」

「除了跨領域,也可以跨地域。例如我之前在基隆,當地推的課程是『燕子的生態』,因為燕子隨季節遷徙的動物,我們還可以和它們飛經的日本、韓國合作。這個項目已經持續多年了,基隆的小學生們也藉由和日韓的合作,了解了更多家燕的知識,發現棲地的改變(多數是破壞)。其實澳門的紅樹林也可以多做這樣的國際交流。」

接下來,Wendy老師提出澳門如果有自己的環境課程,應當偏重的是防災教育。「澳門雖然是一個福地,但防災教育不可少。天鴿已經給我們上了一課,澳門人多數住在高樓大廈,一旦停水停電已經是災難。」

「目前我還沒有看到過澳門相關的防災教育。澳門雖然不在地震帶,但颱風、火災還是相當常見,甚至附近也是有核電廠,一旦有核事故,也會有核災。還有水,我們現在的水從珠江過來,如果珠江上游發生什麼問題的話,我們該怎麼辦?不能自給自足的澳門其實是一個生態脆弱的地方,我們理應給孩子們充足的防災教育。這如同注射疫苗,在災難來臨之前,我們為下一代做好應對的準備。」

環境教育立法,可鼓勵環團發展,推動產業

那澳門如果為環境教育立法,會帶來什麼積極效果呢?

「來澳門之後,其實看到很多熱心於環保行動的年輕人,有開裸賣雜貨店的、有成員龐大的減塑團體、也有已經投入到回收行動的年輕人社團,還有宗教的團體在推廣自然和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我也參加過宗教團體舉辦的減少食物浪費的活動。這裡民間的行動可謂不少,只是缺少了一個統整的規劃。缺少這種統整的後果,就是我們用心做好的資源回收,但並不知道會得到如何的處理;現在聽說廢紙回收也停了,因為廢紙的價格實在太低。」

「如果有環境教育立法,這些有心的團體會收到更大的鼓勵。如同台灣,他們的教育課程,可以變成一個產業,這有利於他們永續的經營。環保相關的產業,也會因為立法的鼓勵,得到更多的重視。這完全符合我們想要產業多元化的目標啊!」

請帶著下一代去認識澳門的環境吧!

「當我們的孩子們開始去認識自己的環境,去認識身邊的物種,他們才會知道,原來小小的澳門也是有那麼多的不同種類的生物。當長大成為城市的管理者的時候,他們的決策才不會把一個螺絲山公園僅僅看成是一個可以坐下來休息的公園,更是提供這個城市清新空氣、和很多動植物居民的居住空間的重要地方。」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