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制」失蹤 高校與學校合作少 黃素君:關乎推進課程改革

人生有多少個十年?教青局上一個十年的《非高等教育發展十年規劃》橫跨2011至2020年。隨着2020年結束,當局也於2020年底開始《非高等教育中長期規劃(2021-2030)》(下稱:規劃)的公開諮詢。十年之後又十年,究竟政策能否承上啟下?這都關乎澳門未來十年,如何能做到因材施教,讓學生發揮所長。

教育學者黃素君認為,是次規劃應檢討過去十年有否達標,並思考未來方向,「例如,疫情期間觸動到(疫情對)教育發展(帶來)甚麼的重要思考?」且應為規劃設立指標,方便社會監察。她又提到,在今次規劃中未有再延續去小班教學,而小班教學是課程改革的重要元素,需要慎重考慮,而就「培養學生的跨學科能力」這方向,應為老師提供更多的支援與培訓。

「小班制」文本上失蹤

對於「小班」於今次規劃文本中「失蹤」,黃素君猜想,可能是新一屆政府認為成效不彰,而新一屆政府看重成效,於是該政策未有於文本上延續。而除了上述解讀,黃素君認為,另一個原因是教青局過去對於學生增長的預估並不夠完善。同時,由於學校班房不足,現階段不少「小班」的每班人數都會有三十多人,顯示出他們對於硬件配置預估不足,現時小班採取的策略也推翻了過去提出小班的好處。

本地幼稚園小朋友。

本地幼稚園小朋友。

黃素君指出,小班教學不只是每班學生人數上的問題,而是可以帶動整個改革,令教學做得好。「因為年紀越小,例如幼稚園、初小(的學生)需要老師的照顧會較多。教青局現在的配置是一比十或一比十幾,這樣的計法是從『師班比』角度出發。每一班配置兩個老師,然後將兩名老師除35人,變成一個老師負責十多個學生。」

「但條數不是這樣計的。小班教學或學習,最主要是一個特定的空間,師生比達到比較合適的比例。一個班分配了幾名老師,基本上是無法完全達到小班教學,沒足夠的條件讓老師去指導學生。這很重要。在未來的非高等教育,小班教學應訂定一個比較高的目標,把學習空間及學習權還予學生,這是從空間角度去思考。現在有A區、狗場,預計未來總體學校的空間應該會多,但很明顯在十年非高教規劃中並沒有將這方面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是否代表這個空間唔不足以有承諾?還是怎樣?應該要很慎重去考慮這件事。」

她表示,小班教學是課程改革的重要元素,因為如果班內人數少,或老師能在較好的條件下教導學生,老師可以有更新的教學嘗試和實踐,更便利課程改革。「我很盼望嶄新十年規劃能積極體現這些。重點發展方向、發展學生軟實力,如果不要停留在一些口號,就一定要在課堂內進行。但課堂如何給他(老師)更好的條件呢?我當時特別提到,在空間和小班方面特別要加強。」

跨學科整合 需加強老師培訓

黃素君另一個規劃關注點是跨學科的課程整合。今次的諮詢文本提到,發展學生軟實力是重點方向之一,以「培養學生的跨學科能力和學科應用能力為目標,有機聯繫各學科和學科領域之間的綜合型學習,促進綜合知識運用能力」。黃素君表示,統整課程有其技術層面,而且需要訂定主題與次序,也並非所有都可以統整,同時需要各科老師之間的溝通。「雖然我教中文,我是否知道數學在教甚麼?作為老師,如知道英文在教family,中文在講『家』,常識又在講『國家』,這三個主題可以打通。」「藝術最容易配合,例如宗教學校可設計馬槽,這與宗教科、視覺藝術科有關,做模型計算比例與數學有關。」

澳門大學課室。

澳門大學課室。

「可能是後工業社會,大部分老師專業分工的思考形態很強,即有分工無合作,所以有少少困難。我覺得小學較有條件做到,但學校要製造條件,教青局要有少少協助。現階段教青局的培訓,即老師要符合私框而接受的培訓,有些由教青局去做,有些則由學校去做。這些專業培訓大部分以單科教學技巧為主。作為政策領導者,我覺得是否可以再提供多一點?但現在沒有,變成有些的課程提供和政策配對可能暫時未必做得很好。」

加強高校與非高校合作

而解決的切入點之一或許不在非高等教育,而是在於高等教育。她表示,《制定培訓幼稚園及中小學教師之法律制度》已是1997年的產物,有需要檢視更新。本地教育就課程整合的相關培訓不足,同時現在缺乏良好機制促進大學與中小幼學校之間的合作。她舉例,香港的優質教育基金可以讓學校申請資源推行非牟利的創新計劃。「因為優質教育基金撥了很多錢,香港中文大學以及香港教育大學收了政府的錢,分別成立兩大中心到學校支援,與他們慢慢合作,變成課程改革很大的動力,他們會搞創新。澳門則是有些基金,有些錢的支援不到位。(中小幼)學校用最簡便的方式就是購買你的課程,但如讀了之後沒有一些專業人士跟進,會有少少困難。」

教育學者黃素君。

教育學者黃素君。

「高教局有一個研究基金鼓勵人去申請,申請的錢很有限,是否足夠讓高等教育的(科研)人去申請,然後落學校持續去做(課程整合)呢?」「目前(資助)仍分高等和非高等分板塊,在這十年規劃又沒有很總體、很銜接,我覺得這一部分又是卡着。」

設立指標 方便社會監察

就今次的《非高等教育中長期規劃(2021-2030)》,黃素君坦言,當中沒甚麼實質內容,「因為是個框架,所以我自己反而關注後續的事。例如這些框架有沒有指標性的東西,未來會否多訂立一些指標,方便大家檢查,方便社會去監察。現在都很空泛。」

她又表示,希望可以通過小班概念,結合課程改革、老師方面的培養、教學方法的改進以及教學空間的思考,來推進教學質量。她又提到,文本中提及「澳門學生(閱讀、數學、科學)三個素養均達到PISA 基準水平的比例,世界排名第二」。「我覺得要理性去利用這些國際指標,因為教青局陸陸續續參加不同的國際指標。我覺得要先企好自己,然後去了解世界;而不是了解這個世界之後去推翻自己,不然很多時是本末倒置。」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