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委調查指人才回流憂發展受限 蔡梓瑜:調查未指出問題癥結

蔡梓瑜

人才發展委員會早前發佈一份「回流的挑戰」問卷調查分析簡報,結果顯示大部分受訪者有意回流澳門,其中年輕一輩的回流意願較高;「個人事業發展」是解決回流問題的關鍵因素,既是回流的主要推力也是最大的阻力。是次調查共收回314份問卷,受訪者為在外澳門人才(有學士學位或以上的學歷) 。教育學會會長蔡梓瑜認為,該份調查代表性非常不足,未分析受訪者選擇背後的原因、影響因素,亦並無找出澳人不願回流的問題癥結。他亦認同澳門並非一個容易找到專業對口工作的地方。

據資料,該調查為人才委員會的鼓勵人才回澳專責小組,於2020年9月15日至10月13日期間向在外澳門人才(有學士學位或以上的學歷) 發出邀請回答問卷,收集其對回流澳門的意願、憂慮及可能需要面對的種種問題,為未來制定鼓勵外地澳門人才回流政策提供參考數據及意見。該小組向822名在外澳門人才發出問卷,收回314份完成的問卷,回覆率約為38%。

蔡:調查結果並未指出問題癥結

蔡梓瑜指出,38%的回覆率過低或不具代表性,而全份分析簡報僅以百分比等數據說明情況,他形容為「描述性的研究」,而非「相關研究」,「應該尋求數字與乜嘢相關、與乜嘢無關,有『相關』和『無關 』才知道問題的癥結在哪,之後點樣做」。另外,有這麼多人選擇這個選項時,背後的因素是什麼,分析時也應得出結論。

據調查的分析簡報,如「哪些因素推動您回流的抉擇」一題,有超過6成受訪者選擇「事業有較佳發展」,但僅顯示答案之選擇人數,並無深入分析為何受訪者有這樣的看法。大部分問題的分析只顯示數據,其後再就問卷調查結果作整體建議,而非如蔡梓瑜所提到的每個問題都應具體分析。

分析只顯示數據,再就問卷調查結果作整體建議,而非每個問題具體分析。

專業不對口、未得到應有尊重都是回流障礙

「回流的巨大障礙」一題中,近6成受訪者認為是「事業發展不確定性過大」。蔡梓瑜指出,澳門的經濟適度多元化多年來仍是口號,即使這些人才回流也無法找到專業對口工作,甚至其專業也未得到應有尊重。「沒有適度多元化的規劃,何來人才回流?」

他舉例,讀核能發電、生物工程,最後去向可能是令人稱羨的老師、公務員,「唔係話大材小用,係專業對唔對口嘅問題。」亦有在國外讀營養學回來當營養師的例子,但認為在工作單位其專業未得到尊重,「醫院入邊對營養師的看法,病呀食多啲維他命C……」,因而只能往專業受尊重的其他地方發展。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

蔡梓瑜將某些回流人才的經歷歸因於本地對相關專業的認識不足、見識狹隘 ,最後本地自己窒礙本身的多元發展。他認為,在外人才「根在澳門」,家人、朋友、人際關係等都在澳門,若他們看到這裡的前景及晉升的可能等都願意回流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