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式延續百年中藥舖的故事 前「杏和堂」經營者:賣藥要有良知

即時報道

文:記者小聚

網址:https://aamacau.com/?p=66300

時間:2020年11月2日 10:10

位於營地大街(又稱:澳門大街橋仔頭)121號的百年中藥老店「杏和堂」在2017年1月結業。當年藥舖的中藥工具如藥碾、秤、百子櫃等幾十件物品在新口岸觀音蓮花苑地下展示,繼續訴說老店的故事。

出席昨(1)展覧開幕式的前店主梁太劉潔梅直言,「嗰心而家都唔舒服,唔舒服㗎⋯⋯但無辦法,間屋始終係人哋,人哋唔想租俾你。」她亦表示自己年邁,是時候退休,「而且年齡都大囉。算啦算啦,咁咪俾番佢囉,咁咪結束咗。」但梁太仍退而不休,傾囊相授「執藥」心得,認為「本住良心」是從事中藥之基本。

梁太亦很感恩有團體肯接受店裡的物件並予以保管及維修,藉展出公眾可以看見舊時中藥店的用品的手工、實用性。藥店將近100年,店內物品的「年紀」幾乎同舖頭一樣大。「我哋(物品)全部手工做嘅,睇番我哋中國人以前嘅智慧。」同時,讓後人知道傳統中藥店結構以及其精緻一面。

先人開藥材舖為後人護蔭

梁太的先生梁定興是藥店的第四代傳人。回憶起梁太爺當年創立舖頭的心願,梁太指,先生的阿爺希望子侄日後可以在澳門有地方落腳再謀發展。「舊時環境唔好,先生的阿爺嚟咗澳門開間藥材舖。佢係新興人,新興環境差,很多人無出路,後生仔個個耕田,希望帶子侄去出邊闖,於是喺澳門開間藥材舖,等啲子侄嚟到可以有個落腳地。」

前「杏和堂」經營者梁定興及太太劉潔梅

過往中藥用具訴說著百年藥店故事

「杏和堂」是澳門第一間政府註冊的中藥店,今次展品中有政府於1953年發出的牌照。當時對於藥店結業,梁生梁太感不捨與無奈,但百年老店亦難敵業主收回物業另謀出路。始終不捨的還有珍貴的中藥用具及物件,即使有人曾出高價收購,梁生梁太都未想過出售。

為了讓「杏和堂」的故事延續下去,梁氏家族把「杏和堂」店內保存上百件歷史物品捐贈給遺產學會。梁太直言:「有人幫我哋保存、維修,真係好感恩。」

梁太坦言,即使自己和先生珍而重之的東西都未必有代代有後人珍借並保存。「若我哋呢一代收,咁下一代收唔收呢?再下下代收唔收呢?終有一日都係放棄。只不過你自己覺得係寶,後代可能覺得係爛材,爛櫃桶、爛樽。」因而非常感恩遺產學會。她又指,「很多嘢都未show哂出嚟,只係show咗少少嘢咋」期望有另一次展覽,讓大家更多認識傳統中藥店。

梁太:憑良心「執藥」 藥不能亂搞

雖然「杏和堂」結束,但梁太的「執藥」工作仍在繼續。梁太在經營藥店時已取得中藥士資格,目前在澳門中醫生公會教人如何執中藥。她指,「有人想學,咁大家研究下。我後期有去讀中藥課程,政府規定要有中藥士嘅名先可以執藥,後期我咪去讀囉,變咗假假哋都有個牌。」 梁太又指,執中藥不能「求其」,必須有專業人士又必須「本住良心」。「藥呢,唔係話買樽汽水番嚟就OK,藥係醫病嘅,藥要講地道,藥性好唔好。若唔係地道,性質已唔同咗,如南北沙參都叫沙參,但分南北作用已不同。」

總結過往做中藥的經歷,梁太講得最多就是「良心」。「做中藥嘅人都要本住良心,唔係為咗賺錢。因為病人好陰公,又辛苦,又要俾錢,但俾咗嘅藥係醫唔到嘅,你話幾慘呀!」梁太稱,就算病人不知道藥煲得好不好,作為他們還是要「過得到自己嘅良心」。她更強調,「對得人住對得自己住」,不應該為了暴利、賺錢做錯的事,「很多嘢可以亂做,但藥不能亂搞。」

梁太認為,面對高昂的租金以及中藥成本日漸增加,再加上中藥應用比西藥麻煩,傳統中藥現時和未來的經營都不容易,這也會有礙中藥的普及。「以中藥為例,澳門舖租咁貴,中藥的來源亦都貴,每次看中醫生,起碼一百診金一百藥費,共二百元,以目前的環境,一個人一份工,睇感冒就無問題,時間短,若長期病呢?」她又稱,中藥的傳承也是棘手問題,「執藥、煲藥係幾麻煩嘅事,中藥唔係唔承傳到落去,但環境逼成你,點樣承傳呢?」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