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未來20年 你想佢點?

澳門首份城市總體規劃草案千呼萬喚始出來,由9月4日起進行60日公開諮詢。9月8日,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率領一眾官員到立法會,向全體議員介紹草案;翌(9)日官員們轉到城規會與委員交流;政府也於9月12日舉行了首場公眾諮詢,簡直是馬不停蹄。然而目前為止,市民對這份一直引頸期盼的規劃似乎彈多於讚。

事實上,雖然總規的規劃目標說是「積極建設澳門成為一個快樂、 智慧、可持續及具韌性的城市」,但口號叫得響,實質配套卻只聞樓梯響,未有清楚指出讓澳門人「快樂」的策略。一眾有份參與草擬的政府官員、城規師、專家等,是否確實明白澳門人的快樂泉源?澳門要繼續發展博彩旅遊業,但市民連喘氣的空間都難覓?要安居樂業,但工作日夜顛倒,只能蝸居?放眼盡是石屎森林,綠化只能成為點綴?人均GDP居世界前列,但窮得只剩錢?身為文化古城,究竟甚麼值得保留、保育?這樣的一個城市,應該何去何從?

城市規劃師在作規劃時會考慮五個E,即考慮生態(Ecology)減緩氣候劇變;教育(Education)確保擁有優秀的人才;考慮環境(Environment)保育,這樣的城市才引入入勝,經濟增長(Economic growth)亦可伴之而來。 實現這四個E後,該城市的居民才擁有自尊(Esteem)。而總規的角色,也應是根據城市發展策略研究訂定的方針、指引,以及基於澳門自身身份及其在區域上的定位,制訂城市規劃方面的策略性指引,且訂定城市的整體空間結構及其土地使用分區,對公共基礎設施及公用設施作出合理部署。然而,今次的諮詢方案都有違公眾對澳門可持續發展的想象。

誠然,社會各持份者會有不同的訴求,當中涉及總規,或是以後的詳規與政策——熱愛大自然的市民會問及綠地的固定比例,會說: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城市為其居民提供的每人平均綠地面積應至少為9平方公尺,每位居民徒步抵達綠地所需時間不應超過15分鐘;關心文化發展的人士會問及公用設施區及文化設施的分佈與比例;有人會羨慕外國文化氣息濃厚,而且市民可以到處野餐,享受綠化與自然風光結合;有人會質疑當政府日講夜講綠色出行,強調及推行集體運輸時,為甚麼這個城市的車輛卻不斷增長,空氣日漸惡化……澳門未來二十年究竟要如何發展,確實需要大家共同討論。作為這城市的持份者,當我們在思考澳門未來20年的路向時,上述的五個E或有啟示。但最重要的還是大家要多寫字,多發聲,向政府表達出自己對澳門未來20年的想象。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