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專營合同「米已成炊」社會無從得知 蘇嘉豪:公開透明乃理性決策的護身符

2020-08-21 巴士新合同 專題報道

文:論盡編輯組

網址:https://aamacau.com/?p=63763

時間:2020年08月22日 14:14

政府早前向立法會交代巴士新合同的詳情,但至今未有公佈新合同全文,社會無法得知新合同的細節,以及箇中是否有「魔鬼在細節中」。直選議員蘇嘉豪認為,政府往往在「米已成炊下」才會向公眾知會合同內容,反映專營合同的制訂過程極不透明。他強調當局應公開透明地交代巴士服務相關的資料及數據,亦應設立平台予居民發表對巴士服務的意見,才是政府理性決策的作為。

蘇嘉豪表示,現時本澳的公共服務專營合同都是由第3/90/M號法律所規範,相關法律涵蓋了不同形式的專營合同,單是運輸工務司旗下就有多達十多份,如供電、供水、天然氣等等。但他指出,上述專營合同都有一個通病,就是即使合同牽涉公眾利益,但公眾以至立法會往往只能在「米已成炊」的情況下被知會合同內容,反映出專營合同的制訂及簽署過程極不透明的問題。

他指出,每當談到專營合同制訂過程的透明度問題,政府往往會有兩種說法來迴避問題,一種是政府很難一邊與私人企業商討合同時,另一邊又與立法會去傾合同內容,言下之意就是此舉不利政府的談判;而另一種說法則是要求社會給予政府多一點信心,「相信政府不會亂來」。

但蘇嘉豪反駁,上述兩種說法當中,前者需要克服的就是在「黑箱」與公開之間,應有更多選擇,「應是談判到某個階段,就應披露某階段的內容?而非全部閂埋門,到商討到九九十十才講部分內容出來。而後者更說不通,信不信政府,根本不應納入公共政策的討論中,而是要有確實的內容及理據來支撐這個政府是否信得過。雖然政府說未來願意到立法會交代(新合同執行),但這是事後監督,對已發生的事實已無法挽回。」

他亦批評,政府往往會認為公眾所認識的東西不多,即使將所有內容攤出來,辦公聽會、諮詢會,對於政策制訂亦無用處,「簡單來講,我政府自己傾,好過問呢問路,他會以為自己傾出來的方案是較符合公共利益的方案,但其實並不然。」

資料圖片

財援封頂機制防資助失控 蘇:料6億財援有得找

對於政府以每年六億多元的金額來為財政援助「封頂」,蘇嘉豪指出,若以過去新巴士模式所衍生出財政援助的問題而言,政府今次為財援「封頂」的做法可以接受。他指出,二零一一年新巴士模式下的服務合同,政府透過複雜的公式去計算財援,當中日夜班、環保車、公里數、車型等都有不同計算方式,變相令政府「打本」私人生意的做法變得十分極端,「這種做法,就是無論巴士公司出多少車,即使無人搭,亦能照樣增加財援,變相令財援沒有底。」

政府在新合同中,引用二零一九年巴士載客量最高峰的10.4億元財援金額作為基準。但他指出,即使當年平均每日有七十萬人次去乘搭巴士,政府亦毋須用到高達10.4億元去進行援助,理由是因為過往的財政援助計算方式,容易導致援助金額失控,「故此即使未來乘搭巴士人次高於七十萬,我亦相信不會超出封頂的金額。」

有意見憂慮,在「封頂」機制下,巴士公司或會因成本考慮,而減少在繁忙時間派車疏導乘客。蘇嘉豪相信巴士公司不會為控制成本,而「眼白白」看著有數百人在巴士站等車,都不派特班車來疏導,「首先巴士公司的聲譽會受挫,相信巴士公司會為其聲譽,即使蝕一點也會派車。再者若這種情況發生,公眾亦有合理理據,去要求政府考慮批准提高封頂額的申請。」

公眾評鑑缺細節 蘇:公開透明是理性決策的護身符

至於新合同的公眾評鑑方面,政府當日並未有給出太多細節。蘇嘉豪表示,當日會上亦有問到有關公眾評鑑的問題,政府承諾新合同的公眾評鑑制度「會令經常說要公眾評鑑的人不會失望」,但他卻指對此沒有太大信心。他強調,公眾評鑑制度的落實牽涉到兩個方面,包括資訊、數據的透明度,公眾能否容易解讀;以及公眾會否有一個集中及有系統的平台來表達意見,「兩者都不能缺。」

蘇嘉豪指出,當局近年在上載到網站的資料及數據愈來愈多,但就缺乏流動與實時的巴士數據,如每日、每班次、每時點的飽和程度、空車或爆滿程度等,「當局是有能力做到的,這些資訊數據要逐步公開,公開之餘亦要令一般市民能夠看得明、看得通。這些數據正正能幫助政府決策。我要強調,公開透明就是理性決策的護身符,不應再出現如八月份般突公佈暑假減班次的情況。」

除了公開透明的資訊及數據外,蘇嘉豪亦認為,當局應設立有針對性的平台,將多年來分散的巴士服務意見匯聚,亦讓居民集中給予意見,「政府不應永遠覺得,市民所說的意見沒有足夠專業能力,或不用聽的,只是發洩,不應這樣想。但若有這樣的平台,相信大家去給予意見或趨勢會較為理性。這兩方面都應去做。」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