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買豬難、捱貴豬 原因何在?

2020-05-01 捱貴豬肉 專題報道

文:論盡編輯組

網址:https://aamacau.com/?p=61166

時間:2020年05月2日 14:14

去年四月開始,非洲豬瘟開始席捲全中國,多個省份的豬隻都受到感染,導致全國的豬肉供不應求,國家商務部多次向各省市投放數以萬噸計的「儲備豬肉」應付需求。而在本澳,近日的活豬供應亦開始出現緊張的情況,據政府資料顯示,四月初每日供澳活豬僅有105頭左右,僅及正常供應時期的三份之一。近日則有由140至170隻不等,較早前有所增長。

活豬供應量減少,令本澳出現「買豬難」的情況,不少市民更要在早上七至八點到街市排隊購買豬肉,而近期新鮮豬肉的零售價亦不斷飆升,導致市民要「捱貴豬」。

而自去年四月中國開始爆發非洲豬瘟疫情後,本澳的活豬批發價就不斷上升。翻查資料,去年三至四月,活豬批發價曾低見過每司馬擔1,470元,在去年十一月,批發價升至最高位每司馬擔3,470元,隨後稍有回落。而在今年一月,活豬批發價再升至每司馬擔3,090元,一直維持至今。

有意見質疑,活豬零售價上升的「元兇」與批發價上升有關,但是政府對於這個說法,似乎並不認同。行政法務司司長張永春上週在立法會辯論施政方針時指出,本澳的活豬批發價較香港低逾兩成多,差幅最大時更達到五成,但本澳街市豬肉零售價並未比香港便宜。據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資料顯示,今年四月十二及十三日香港平均活豬拍賣價分别為港幣4,235及4,338元。

既然活豬零售價的高低與批發價的多寡似乎無關,那麼,除了因供應量減少之外,究竟還有什麼原因,導致市民一直要「捱貴豬」?

政府將活豬零售價高企的原因,歸究於有街市豬檔長期「拆貨不開檔」所導致。本週一市政署市政管理委員會主席戴祖義出席電台節目《澳門講場》時表示,活豬批發價與零售價之間存在一定差距,當中涉及到所謂「中間環節」。他指出,每個街市均有數個豬檔長期「拆貨不開檔」,對市場造成很大影響,但他謂「拆貨」的情況並不嚴重。市政署會加強巡查,對有關違法行為已開立卷宗調查,處罰方式包括收回街市檔位,強調會陸續打擊「拆貨」行為,整頓街市秩序。

他亦指,政府會批准提高批發價以提升購買活豬的競爭力,保障活豬供應,並呼籲零售商在批發價提升及貨源增加的同時,不要將成本轉嫁予市民,在活豬分配上,當局會向零售價較低、願意薄利多銷,並與社會共渡時艱的零售商傾斜。政府將會加大對街市及超市每日豬價走勢的巡查。

而澳門融合堂鮮肉行總商會則指,現時供澳活豬的貨源短缺,街市有部分商販連續多日未能抽中活豬分配,因交貨不穩定導致行業經營困難。雖然位於珠海斗門的供澳活豬中轉站將於五月份運作,有助增加貨源,但受非洲豬瘟影響,批發價或暫時無法下調,商會冀政府保持貨源充足及貨價穩定。

但有社會意見則認為,「拆貨」未必是影響活豬零售價的主因。事實上,市民「捱貴豬」,而活豬零售價一直高企的其中一個原因,或者與活豬從內地豬場經過屠宰再運到街市、超市的複雜環節有關。

首先「兩南」公司以代理的形式,從廣東省及外省地區尋找貨源,並交到經銷商中國土特產公司,土特產公司將活豬送往澳門屠宰場(屠宰場由政府持股五成以上的「澳門屠宰場有限公司」持有)進行屠宰。屠宰過後,行業商會「澳門融合堂鮮肉行總商會」將會代豬肉檔販購買豬隻,再送到各個街市肉檔進行販售。

如此複雜的流程,加上每個環節所收取的價格並不透明,每一層所產生的成本,最終都會轉嫁至消費者身上。社會有意見認為,應要打破這種「一環扣一環」的情況,簡化活豬供澳程序,從而降低活豬的零售價。

面對活豬價格居高不下的情況,張永春在行政法務範疇施政方針中就提到,政府將會採取措施,提高價格透明度,加強市場監督管理。在短期措施方面,政府將透過電子傳媒公佈當天新鮮豬肉零售價格,在各市政街市設置的電子屏幕公佈鮮活食品價格,透過市政署網頁及手機應用程式公佈數據,並加強巡查,保障市場健康運作。中期措施則包括加快《公共街市及小販管理法律制度》立法工作,強化街市秩序管理,並鼓勵業界擴大銷售點網絡,促進市場競爭。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