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復育如何處理,能有更多解釋嗎?

083 劇場之疫 紙本月刊

文:論盡媒體

網址:https://aamacau.com/?p=60578

時間:2020年04月10日 10:10

市政署由2019年11月開始第二期山林生態修復工作,修復路環步行徑約五公頃面積的山林,並計劃種植約五千株樹苗。

市政署由2019年11月開始第二期山林生態修復工作,修復路環步行徑約五公頃面積的山林,並計劃種植約五千株樹苗。

市政署由二〇一九年十一月開始第二期山林生態修復工作,修復路環步行徑約五公頃面積的山林,並計劃種植約五千株樹苗。澳門環保學生聯會會長陳俊明留意到,黑沙水庫和九澳步行徑一帶的山林有大片大樹消失,加上現時的樹苗幼小,擔心雨季來臨時會做成水土流失。他又憂慮如此大片樹木被移走會令生態系統受損,希望有關部門會就計劃有更多說明。

《論盡》曾向市政署查詢其山林生態修復工作的詳情,但截稿前未獲回覆。

憂慮1:
小苗取代大樹 
能阻水土流失嗎? 

市政署現正進行第二期山林生態修復工作,涉及面積約五公頃的山林,即約五個標準足球場的大小,並計劃種植約五千株樹苗。陳俊明表示,就黑沙水庫現場所見,很多健康的、已成林樹木被移走,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約拇指般粗的小樹苗。「因為他種的樹苗非常幼小,澳門的泥土本身養份不足而且疏鬆,抓不住泥土的話,一到夏天,大家知道之前『天鴿』和『山竹』很厲害,樹苗能否存活已成為一個疑問。如此大規模鏟林,沒樹林抓實泥土,泥土會隨水流落水庫,這會造成很大的自然資源消耗。本身泥土是一個自然資源,只有泥土才可令樹木生長,所以如果山上光禿禿,曝曬在太陽之下,有很長時間都恢復不回之前山林的鳥語花香。」

市政署由2019年11月開始第二期山林生態修復工作,修復路環步行徑約五公頃面積的山林,並計劃種植約五千株樹苗。

市政署由2019年11月開始第二期山林生態修復工作,修復路環步行徑約五公頃面積的山林,並計劃種植約五千株樹苗。

憂慮2:
林蔭家園被消失
動物怎麼辦?

失去林蔭,泥土若在夏天的陽光下被曝曬會失去水份,更易變得疏鬆,亦會令山林中的動物失去居所:鳥要在哪裡築巢?蜜蜂、蝴蝶要到哪裡採蜜?陳俊明認為,如要復育山林,應逐步小規模地做,讓生物可遷移去其他地方去度過這種艱難時間,而且應盡量保留健康的樹木。「因為原來健康的樹木已經扎根,跟周圍的泥土和微生物和泥土底棲的生物都已互相適應。」「它是食物鏈的基礎,將植物拿走,即食物鏈的基礎也被拿走,所以隨着植物被移走,現在很多蚯蚓、蟾蜍數量全部大量下降,也導致鳥類、蝴蝶等大量下降。所以我們認為影響是比當年『天鴿』和『山竹』還要大。」

他表示,人為復育山林亦是有其需要,例如近年薇甘菊入侵路環山林的情況很厲害,需要人為干預清除。「但剛才看見仍有薇甘菊在,未被鏟走。所以真的不知道(市政署)的依據。為何要去到一個咁大規模?」

憂慮3:
挑選樹種的考慮是甚麼?

另外,根據市政署之前的新聞稿,第一階段山林修復範圍是離島十一條步行徑十米範圍內,合共約三十五公頃,補種和換植苗達三萬五千多株,樹種有觀花、觀葉、觀果類等,「打造具高生態效益和景觀特色的生態廊道,其包括:觀花型森林、觀葉型森林和觀果型森林景觀,讓山林在修復後的生態和景觀均優於受災前。」

而第二階段、位於路環步行徑(標距柱01-01-05至01-01-07段)約五公頃面積的山林修復,則會選取長壽的華南鄉土樹種,例如木荷、楓香、鐵冬青、海南蒲桃等。此階段的計劃在新聞稿中未有強調「觀賞」。

山林修復樹種介紹。

山林修復樹種介紹。圖片由陳俊明提供

就觀賞性的樹是否適合,陳俊明表示:「觀賞性的樹要看是哪一種。現在看見很多是觀花樹和觀果樹,這要是特別肥沃的土地才可每年開花,催谷到給遊人看。如要每年都開花,開花需要資源,這些資源怎來?很多時需要從泥土中吸取。澳門的泥土偏酸、偏養份不足,變成要有額外的追肥過程。追肥會用人工肥?還是天然肥?買化肥還是怎樣?沒說。這是一個人為的干預成本。我們保育的其中一個原則是盡量減少人為干預。」

「我們很擔心這種消耗型的園林管理方式,要不斷用人力、水資源、土地養份去造就觀賞型的山林,而非自我修復的山林系統,是本末倒置。」「本身的山林不是這樣的,這樣做是為了甚麼?為吸引更多遊人?還是為路環建立一個生態系統——一個真正自然、自己營運、健康的生態系統?我覺得這是一個大方向的問題。」

「今日路環工程也是一言堂,計劃完全是閉門造車,沒有和任何環保團體或本地生態專業人士社團溝通,單獨決定未來路環的生態走向園林景觀設計為主。」

陳俊明:公園很漂亮 
但郊野的原始不能失

澳門人口密度高,不少居民都希望有更多休閒去處,鳥語花香的綠地亦非常受歡迎。例如近年松山一些櫻花盛開,不少人都特意登山觀賞,甚至把照片放到網上「打卡」。陳俊明認為,觀賞型的公園和郊野山林公園之間沒有矛盾,「澳門市民需要觀賞公園,但我們不需要全部山林都變成觀賞公園,我們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取向,等如生態多樣性,市民的大自然欣賞價值也可多樣性。」

市政署由2019年11月開始第二期山林生態修復工作,修復路環步行徑約五公頃面積的山林,並計劃種植約五千株樹苗。

市政署由2019年11月開始第二期山林生態修復工作,修復路環步行徑約五公頃面積的山林,並計劃種植約五千株樹苗。

「很多國家都會保育荒野,有國家公園、森林公園——名字叫公園,但入面的原則是以少『人為干預』為目標,因為希望那地方有自己野生的生態系統。這些不是觀賞型公園,但有小徑帶人觀賞,這是一個平衡。澳門為何由政府主導,先將最有價值的原始鏟走,用最耗成本的觀賞公園來取代?」

「今日我們已失守了很多地方,我們很多自然的地方已沒有了,我們是否全部澳門的自然資源都以市民觀賞為目的?當然我不是這取向,我自己覺得有人喜歡較原始的,或者我們是否也要考慮一個城市多樣化的發展?」

市政署截稿前未有回覆

《論盡》曾向市政署查詢其山林生態修復工作的詳情,但截稿前未獲回覆。

翻查市政署二〇一九年十月的新聞稿,市政署曾表示,於二〇一九年三月開始進行第一階段山林修復的種植工作,所有苗木於五月上旬完成種植,到二〇一九年十月平均生長高度由原來栽種時的1米長至1.5米。

市政署亦於該新聞稿表示,「由於本澳山林受損面積大,地形複雜,修復難度十分高,同時從生態保育角度思考,不宜短時間內進行大面積修復,否則會影響野生動物的棲息空間。故此,市政署進行山林修復工作規劃時,採用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