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醫醫國——讀《你個醫療制度壞咗呀!》有感

香港公共衛生研究社所著的《你個醫療制度壞咗呀!》。

香港公共衛生研究社所著的《你個醫療制度壞咗呀!》。

法國哲學家傅柯曾於《臨床醫學的誕生》中寫道:「……醫生的首要任務具有政治性:與疾病做鬥爭必須首先與壞政府做鬥爭。人必須先獲得解放,才能得到全面徹底的治療……」

一邊讀着香港公共衛生研究社所著的《你個醫療制度壞咗呀!》,電視一邊傳來香港醫護人員罷工的報道。當新聞在討論各方的理據時,此書描述的是香港更深層的醫療問題。《你》中收錄了34篇訪問,受訪者包括醫生、護士、放射師、藥劑師、言語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病人、社工、照顧者甚至是醫療線的記者等,也有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前局長高永文、香港醫學會會董陳念德。各人從自己的經歷出發,訴說香港醫療制度20年來的百病叢生。

訪問盡是有血有肉的真人真事,細緻的描述也更深層的剖析導致香港今日醫療爭拗的各種原因。難得的是本書沒有只停留於「冇錢」、「唔夠人」等片面的論述,而是除表達醫護對現況的不滿外,亦不忘追本溯源,指出多年來主政者的短視——早於20年前,香港政府已委托美國哈佛大學分析香港醫療系統,當時報告已提出:必需以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為核心,才能有效率地運用有限的醫療資源,以面對未來的健康挑戰。但多年來社會仍是原地踏步,令香港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於是積壓成今時今日的崩壞局面。書中亦直言,《哈佛報告書》大抵能改名為《哈佛預言書》,堪憂的問題已迫在眉睫;香港的醫療系統,不過是依靠消耗醫護及專職醫療人員的健康、士氣和責任感,才得以勉強維持一個「優秀的醫療系統」。

斷症之後要下藥。書中不少受訪者皆提出要「分流、分工、回到社區」的理念,通盤重整醫療系統,將醫療系統的核心從醫療轉至預防、從醫院轉至社區,讓大眾認識醫療和社福系統及服務運作,避免重蹈「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覆轍。同時也有一些受訪者如何在工作以外,再多做一點,希望為香港的醫療帶來改變。

上醫醫國。傅柯曾引述《論自由對健康的影響》道:「誰會站出來向人類公開斥責暴君呢?除了醫生,還有誰會把人作為自己惟一的研究對象,還有誰會每天深入窮人茅舍和富人豪宅,身處平民和顯貴之中,目睹與思考着完全是由暴政和奴役造成的人間苦難?」世界衛生組織曾指出衛生系統六大要素,除了醫療人手、藥物及醫療用品供應、醫療服務、健康信息系統、醫療融資,還有領導和管理。要根治醫療問題,到底需要適合的政策,達至妥善的領導和管理,方可藥到病除,令社會上最困苦的一群健康也能得到保障。

「在一個最終獲得解放的社會裡,不平等被消除,和諧戰勝一切,醫生也就只是一個暫時的角色了:只是給立法者和公民提供有關身心保健的忠告。」
——米歇爾.傅柯《臨床醫學的誕生》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