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生活】抗疫之後,陳俊明:當修補與大自然的關係

「武漢肺炎」新聞檔案 綠色生活

文:大蔥

網址:https://aamacau.com/?p=59111

時間:2020年02月15日 3:03

「這是一場有我們在其中參與的長遠的演化過程,人類需要思考怎樣與環境共存。」

「疾病、天災都是一個很大的轉折點,希望人類可以世代延續下去。」

引起公共衛生危機的新型肺炎(COVID-19),由來自野生動物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到人類引發。澳門也出現了社區感染,新上任特首關閉賭場,以及包括郊野公園在內的大部分公共空間,讓社會接近停擺15日來阻止病毒的傳播。究竟這新型肺炎的威力在哪裡?冠狀病毒是什麼樣的東西?這次事件可以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且來聽澳門科技大學公共衞生博士、同時也是自然教育導師的陳俊明解畫。

什麼是新型冠狀病毒? 

無論我們喜歡與否,與病毒抗戰自古以來就是我們成長演化的必經之路。(圖片由陳俊明提供)

  1. 病毒有悠久的歷史,是地球上最早出現的生命,有些病毒甚至可以在外太空生存。
  1. 病毒都是由蛋白質包裹,形態各異。H、N系列的流感病毒,和現在的新型冠狀病毒,都是因為蛋白質上的編碼不同而區別開來。
  1. 冠狀病毒形狀是一個球型,邊緣有一些像鑲著寶石的突起,像皇冠一樣,因此被稱作冠狀病毒。之前提到的病毒都是冠狀病毒,不同就在於皇冠上的寶石的分佈、型態不同,因此會導致它們有感染身體不同位置的不同威力。
  1. 新型冠狀病毒的特點在於它主要影響下呼吸道,而且可怕在它可以在下呼吸道潛伏多日才會有症狀,但過程中已經可以傳播,故難以辨識。通過飛沫、接觸傳播,最新研究表示還可以通過糞便傳播,以及剛剛發佈的氣溶膠(又稱霧化過程)傳播。
  1. 請注意,氣溶膠傳播不等同於空氣傳播!氣溶膠在社區日常的情況,並不容易產生,只有在沖熱水涼、使用增濕霧化機的時候有機會產生,而且氣溶膠在乾燥有空氣流動的條件下很快消散,感染機會極低,大家可以不必過份恐慌。
  1. 口罩的保護作用主要來自於阻隔他人的飛沫,和自己用手觸碰口鼻的機會,如果在空曠的戶外空間,碰到別人飛沫的機會很微小的時候其實不需要戴口罩,保持洗手的習慣更重要。口罩不要濫用,一來要保障前線醫護人員的口罩供應,而且大量口罩的丟棄所造成的污染又會持續危害我們的地球。
  1. 其實病毒也是簡單微弱的構造,在陽光照射下,很快就會死亡。但是沒有陽光,就可以生存很久,通風和陽光真的十分重要!

陽光是殺死病毒最有效率的方式。(相片由陳俊明提供)

病毒如何從動物轉移到人身上? 

有三個原因:

  1. 本身動物和人的病毒的相似度很高,尤其是哺乳類;
  1. 病毒本身的變異非常快,只要有兩個遺傳密碼改變,就可能令它可以適應人體這個宿主;
  1. 當代人口密集的都市有些人有吃野味的習慣,理論上煮熟了蛋白質會被破壞,但買賣加工、養殖過程當中,病毒會有機會通過傷口、眼鼻口轉移到人類身上。

為何我們怕從動物身上來的病毒? 

  1. 不同物種之間原本有一個屏障,我們稱為「物種屏障」,例如狗有狗的病毒,蝙蝠有蝙蝠的病毒,牠們的基因庫有比較大的差異,不過當牠們接觸多的時候,病毒有機會變種而跨越了物種屏障,而我們的身體還沒有適應到這種變化,就會在體內打一場仗。
  2. 這其實都是一個演化的過程,從冰河時期開始,我們其實都有打過不少戰役,也都失敗過。而生存下來有兩種可能性,一種就是滅了病毒,一種就是將病毒共存於體內,而不會發病。
  3. 這次新型肺炎有一些「超級帶菌者」,就是一些能和這種病毒共存的人,也有部份人適應不到,自身免疫細胞攻擊肺部、令肺部受損。我們的免疫細胞覺得病毒的基因差異太大,而引起過分的反應,以至於殺死身體原本的細胞。
  4. 我們與大自然太過疏離。現在的小孩少有機會接觸大自然,而另一個極端則是,有一部分人去採食、獵殺與我們隔得很遠的野生動物,例如果子狸那些野生動物。我們原本不應該去碰牠們。牠們屬於哺乳類,基因很容易交叉轉錄到我們的人體細胞。所以,我們都應該反省我們如何對待大自然。
  5. 貓狗早已由人馴化,不是野生動物,我們已經適應了牠們的病毒(當然也要注意牠們的糞便,因為寄生蟲仍然感染人,需記得帶寵物打防疫針)。有研究已經證實自少家中有寵物的小孩免疫系統更強、較少敏感。
  6. 如果我們的人體有較多接觸大自然,例如泥土,就不太會有過激的反應。因為我們人體的免疫力來自於平日和周邊環境的微生物的接觸,泥土簡直就是微生物大集合。而最新的科學研究告訴我們,人體內十個細胞裡有九個都是屬於微生物,我們的身體其實在和微生物共生。現在我們知道新型肺炎病毒可以被酒精和漂白水殺死,但我們也毋需濫用這兩樣消毒液,因為保留居家環境的微生物也是建立我們免疫力的一部分。

對於新型傳染病,澳門應當如何應對? 

  1. 政府目前採取了十分保守的措施,做最壞的打算,最大減少人的流動,關閉了包括郊野公園等公共空間,原因是怕聚眾,可見澳門有多缺乏郊野空間,而人對郊野是有與生俱來的渴望。
  1. 戶外環境很多時非由飛沫傳播,因為空氣流動大,人的密度少,所以機會很微,反而是健身設施會否受病毒污染,有人觸碰後又沒注意清潔而受感染,這機會更大。
  1. 澳門的建築物不夠注重通風與採光,還有光污染的問題,令長期室內生活無法保障居民健康。今後應推動相關法案,不能只注重發展,而忽視了我們生活居住的質素。
  1. 澳門對大陸的依賴令封關無法實現,也是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我們的糧食自主是否十分不足。新加坡曾經糧食都是依賴馬來西亞,但多年前開始政府努力提高城市的糧食自給率,用垂直綠化,逐漸為自己的城市供應更多的蔬菜。
  1. 澳門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風險很大。溫室效應下,各種風土病只會增加,冬天有流感,夏天有蟲媒的登革熱。我們應當檢討城市的衛生法律是否足夠。例如澳門如今常可以看到垃圾隨處放置、隨地吐痰的現象,但都沒有看到有力的執法。

 

(此稿於2月16日20:40更新)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