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共行政角度而言,判斷一個政府的管治質量會從回應(Responsiveness)和問責(Accountability)去分析。雖然而時因應香港局勢,不少人反觀澳門,覺得崔世安願「適時撤回」已是優點一個,但實情而論,澳門特區政府的回應與問責並不理想。這體現與特首公開接受記者提問的機會日少,以及行政倫理的日差。當一些官員有負公眾期望時,就連一句道歉也沒有。而一些收集市民反饋的渠道,亦未能有效地發揮,增加政府的回應性。
特首神隱 避見傳媒?
有別於香港的行政會定期開會、特首會在開會前見記者,澳門回歸二十年來,行政會究竟幾時開會一直未有公開讓傳媒獲悉,更遑論特首在會前見記者。
事實上,以往的特首外出公幹前都會見見記者,回歸前澳葡總督對記者亦相當友善,守衛不算深嚴。但近幾年,政府則常以「早機」為由,出發前連記者都不見。特區落區,就新聞局拍條片、影幾幅相發予傳媒,再聯絡指定兩三家傳媒到場採訪便了事,無視其也媒體的公平採訪機會。行家縱然多次向公關人員反映,亦未見改善。
任人唯親 毫無問責
傳媒界亦一直疑問,特首與五位司長是否有政務會議的機制,政府高層很少齊齊坐低開會,協調跨司跨部門工作。
「天鴿」期間的混亂,大家仍歷歷在目。這幾年間的管治亂象,也直予人特首「任人唯親」的印象。這於崔世安第二任期間更為嚴重。一些官員即使有操守問題亦未被問責,行政架構亦顯膨脹臃腫,沒有真正推行精兵簡政,卻形成「大政府」的不合理狀況,當中,崔世安更做不佳做法的「示範」。當中,過往禮賓工作由特首辦兼顧,但在2012年,崔世安透過批示就特別設立了「禮賓公關外事辦公室」,其編制上更設置一名主任及兩名副主任,被批不合理擴張架構及浪費資源等。又再,2018 年,崔將自己於 2 0 1 0 年設立的政策發展研究室升格成恆常部 門 「 政策研究和區域發展局」。當時就已有意見質疑,政研室本來就已屬行政長官管轄,且當時已是崔世安任期的「尾聲」,不宜再新設或「升格」政府機構,尤其是「直接在行政長官領導下運作」的部門;而這種做法不僅有「卸任前趕緊兌現封官許願」之嫌,而且也可能會給下屆特首設置麻煩。
諮詢組織架構同樣一片混亂。城規會屢被矮化,都更會則被指「任人唯親」。2016年3月公佈的都市更新委員會名單,因地產商背景成員佔大多數,被社會廣泛批評為地產黨主導,是赤裸裸的官商一體,連遮羞布都懶得再掛上。同時,雖然崔世安本人在 2016年度施政報告和回答議員提問時表示,為推進諮詢組織重組整合,拓寬居民參與公共政策渠道,將規定所有諮詢組織民間代表任期最長不可超過6年,同時還強調不可同時兼任多於3個諮詢組織。然而時任澳門建築置業商會理事長謝思訓就被委任為超過3個諮詢組織的成員。
另外,兩位行政法務司的陳司長「薦人門」事件,坊間流行的調侃,澳門進入在識人好過識字的時代。有公務員就曾對《論盡》指出,現在政府的弊病可謂是「積重難返」這當中,既有制度因素,也有個人因素,且兩者天然地「有機」糾結一起。而這一切,亦成為今屆政府留予未來的「燙山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