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場刊的意義 由你話事 ——訪「澳門劇場文件展」藝術家黃詠思

078 總規何時來 2019-09-27 澳門藝術發展 紀錄在哪裡? Curtain Up! 專題報道 紙本月刊 藝文爛鬼樓

文:論盡採訪組

網址:https://aamacau.com/?p=56368

時間:2019年09月28日 14:14

澳門劇場圖書室現正進行「澳門劇場文件展」。展場內,靜靜映入眼簾的是白色的牆、白色的桌子、還有上面一疊疊白色的文件夾和信封。逐個逐個翻開,發現裡面都是九十年代的劇場場刊。展覽介紹寫道:文件不會無故被看見,你先要有看的意圖,按鍵,打開,內容方會顯示。

「去畫廊也好、藝博館也好,可能一進去已為你設計了動線,這也沒問題的,但就想大家會不會再主動些?而且文件某程度上可以很沉悶,怎樣吸引你去主動發現它?因為打開來看是一個發現的過程。」「所以就想有個小動作,想大家打開;你想看,想知道,就要先打開。」展覽藝術家黃詠思說。

黃詠思:我不想有角度

黃詠思坦言,不想由自己去賦予這些展品角度,也不想展覽「有教育意義」,選這些場刊單純是因為「合眼緣」。展覽也設了白板,讓大家看完展覽後寫下一些關鍵字,這些關鍵字亦可能成為文件展第二部分的參考。「我不想有角度。因為如我很有角度,就會好像給予它一種意思。我不想它有教育意義,讓你覺得我要告訴你,當年劇場或回歸前劇場的重要性在哪,或回歸前某幾年某些作品很有社會性。」「以前(有些作品)是很大膽,而且是很通俗的大膽、淺白地講:澳門人是甚麼、我是誰,不像現在;現在很多玩法,但以前就很坦白。但如我用這角度,這角度不代表所有劇目,因為裡面有些改編的,完全唔關事的,所以就不如留待你去看。」

「我特地把它們(場刊)變得很統一,就因每一份都很突出。九三年這份特別重要嗎?不是,我想是每一份的份量都一樣,所以全部都包封好。」「所以用白色,就是希望很中性。你一進來就很集中要看這份文件,是看它。」

資料沒法公開 如把自己邊緣化

雖說策展的方向單純是「開卷有益」,但展品中還是靜靜透露了一些澳門故事,待有心人發掘。例如作品的名字都是中葡對照,又例如很多已經消失/重組/易名的政府機構等等。場刊由誰設計?設計與今日有何分別?戲劇的形式是甚麼?為何場刊以中文劇場為主?葡語劇場的資料有人整存嗎?……如此種種的許多問題,都可由翻閱一份場刊開始不斷延伸。

但這些問題會找得到答案嗎?黃詠思認為,在澳門找資料很困難。「例如2015年澳門有哪些演出,想要一個列表,這些應該不難,但就沒有。」曾參與編輯《澳門舞蹈年鑑》的她亦表示,現時一些藝團因為人手及意識等因素,資料整存未如理想,有時等政府出版年鑑,需時也可能較長。劇場的網上資料庫,即使用關鍵字、索引等查閱資料,而非PDF等電腦文件檔的方式,亦不知道是因為甚麼原因,政府一直沒有建立。

「現在人人都拿着電話、電腦就去找資料。把它變成一些數據是給人多條路選擇,例如做資料蒐集或認識澳門劇場,都較容易。」

「他沒法做到DATA很公開,某程度上像把自己很邊緣化,好像很『收收埋』,很邊緣化,我們是很小眾,但其實不是。是有很大的圖書館(澳門劇場圖書室)在這,有很多劇場資料,或文件展,是在等着大家去看。是很歡迎你去發現,但由於一些資訊不流通,大家不認識這些,『吓我唔知喎,有演出㗎咩』,令大家好像入不了這世界。」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