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襟要廣闊 多聆聽民意 蘇嘉豪:新司長不能是「方丈」

候任特首賀一誠之前表明了甄選人選的三項主要原則,包括廉潔、執行能力、與市民溝通。而在立法議員蘇嘉豪看來,下屆政府的五位司長人選應要盡量避免與利益集團關係千絲萬縷,又直言「是不是方丈,是一個很關鍵的東西,就算你有很高能力都沒有用的,因為如果跟市民關係不好的話,其實一樣做不好主要官員。」

回應迅速,但「擠牙膏」照舊

立法會直選議員蘇嘉豪認為,過去五年,因為市民與傳媒的訴求,特區政府需要不時就不同的事件去回應,甚至要快速回應。「另一方面,資訊渠道多了,人們拿出手機就可以使用不同部門的手機Apps跟政府聯絡,所以這一屆政府是有所不同的。不過,這只是形式上的,始終在心態上,或者思維上,其實沒有多大的改變。」

「沒錯,政府是快速地回應,去講話,或者快速回答記者的問題。不過,很多時候都改不了習慣,例如『擠牙膏』的方式,你問他多少,他就答多少。但是,你會發覺你問多兩句的時候,他就會答多一點。不過,這些資料明明一開始的時候已經準備好在手的,但就是不會一開始就講給你聽。還有,在資訊公開透明度方面,五個司長之中,大多數都做不好這一點。所以整體來說,官僚的思維依然沒有多大的改變,依然受到整個文化的束縛。」

立法議員蘇嘉豪。

立法議員蘇嘉豪。

制度改革緩慢 合法不合理

他又指,制度建設是特區政府一大缺憾,也導致市民的訴求與要求的社會參與度會擴大。「這一旦擴大,感覺上一成不變的政府制度化回應,不能迎合社會上與日俱增的訴求與呼聲。出現的情況就是,特區政府不能適應新的事物,因為沒有有關的制度去回應。」而這一切市民都看在眼裡。「很多時候一觸碰到一些比較重大利益的時候,可以看到政府的決心就差很多了。舉個例說,基金會的資助制度,這五年以來完全沒有制度化的改革,市民的呼聲已經有了,但這些例子就觸碰到重大的利益,即是政府的衛星團體、連帶的利益,在這方面的改革是沒有任何寸進的,這些情況都看在市民眼裡。」

另一方面,政府沿用着一些陳舊制度,「合法而不合理」的情況繼續存在,令市民一次又一次地看到政府體系內的「藏污納垢」。「這些都是制度化跟不上社會發展的表現。兩者差距越來越遠的原因,當中有這十五年以來積累下來的不完善。」

問責欠奉 有事即「洗手」

澳門雖然有《特別行政區主要官員通則》,但蘇嘉豪直言,問責根本去不了五司的層級。「通則守則之類的東西是存在的,裡面亦有具體的內容,例如一個主要官員應該負起什麼的責任或者義務,但還是老問題,如果不負責又如何呢?不履行義務又如何呢?然後就是對於屬下部門的作為監督實體的責任。若果屬下部門出事,那麼監督實體的相應監督責任又是什麼呢?其實感覺上,改進的程度已經到了樽頸位。局級的官員都不時會出現違規違法的行為,當中有些被判刑事的。但去到主要官員的時候,就的確給人的感覺是,當需要剪綵時就肯定是高官出來,但當屬下部門出事的時候就『洗手』。」

「他們做的只會是所謂行政問責,完全去不了重點的,包括他們講的政治問責是講極都講不通。例如說自身改善的都是一種重要問責體驗方式,問責不一定是要道歉、不一定要人頭落地,避重就輕。當市民憤怒的時候,就先做行政問責。但所謂的『先做』,下一步到底是幾時呢?可能都沒有了,因為現屆政府都卸任了。」

下屆五司 不能是「方丈」?

他認為,下屆政府的五位司長人選,應要盡量避免與利益集團有關,然後是能力和德行。他又指,政治任命的官員角色更加關鍵,而要承擔的責任亦更多,特別是政治責任。「所以是否一定要在公務員團隊裡面去提升、選拔呢,我看未必,看不到必然關係。所以過去無論是澳門、香港,政治任命的官員當中有些非公職出身的,但在這方面是有能力的,其實我覺得都可以考慮的。」「反而我剛才說的廉潔、個人能力等特質(較重要),特別是跟市民的溝通。因為始終,是不是方丈,是一個很關鍵的東西,就算你有很高能力都沒有用的,因為如果跟市民關係不好的話,其實一樣做不好主要官員。」

「我覺得與市民的關係──或者是議會,因為議會代表市民──關係上,要想方設法去修復。一個高官上任之後很多的工作,都可以反映其心胸是否廣闊。他每一日要去處理不同的議題,去照顧不同的利益群體,是否都盡可能一視同仁呢?無論你是正方或反方。還有,每個司底下都有很多委員會,怎樣可以令更多的民意進入到去呢?當然亦要看他的胸襟。有很多的事可以證明他的胸襟是否廣闊,這些都可以很快的就見真章。」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