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進度滯後 陳俊明:感覺政府被動 非帶領者

「綠色未來」副會長陳俊明

政府於2017年底發佈《澳門固體廢物資源管理計劃 (2017-2026)》,訂定澳門未來十年在固體廢物方面的政策、具體減廢目標和行動計劃,期望推動全澳實踐「源頭減廢、資源回收」的環保行為,當時指,目標是在2026年,將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由2016年的每日2.11公斤減少約三成,即每日1.48公斤。

翻查統計局的《環境統計2018》,澳門2018年的家居垃圾、工商業廢料、垃圾焚化中心處理的城巿固體廢物,乃至焚化中心未能處理而須堆填的廢料,等都較2016及2017年有所上升(見圖1)。同時,政府增加的資源垃圾公共回收點亦較2016年的341個增加到2018年的356個,但顯然資源的回收數量未能追趕整個城市垃圾量的攀升速度(見圖2)。

近年環保局推行了多項減廢計劃,亦有跟民間的環保組織會面,探討合作的可能。但環保組織「綠色未來」副會長陳俊明認為,整體而言,政府對於環保積極性令人失望。他指,環保局最近推出環保餐具算是一個好開始,「但進度幅度真的遠遠比不上其他地方。」「我們今年膠袋徵費今年才通過法規,香港已做了十年,已在討論生活垃圾徵費,我們還未討論生活垃圾徵費,沒有時間表。」

也曾於環保局會面的他表示,自己當時曾提到發泡膠和塑膠餐具的規管,得到的回覆是「未在時間表內」。「可否強制塑膠餐盒收費?或跟經濟局討論,向入口的一次性塑膠加稅?也沒有。所以真的很令人失望。」

「我們幾次跟環保局幾次開會後,感覺到他那種被動,真的不是一個帶領者,而是一個追隨者,是追隨市民環保的需求,不是帶動市民環保的訴求,是市民已經超越了政府。」「究竟這部門的存在,是純粹回應市民需求,還是自己真正想推動一些事?」

「它做了些事,但遠遠不如我們所期望它成立的目的。」陳俊明表示,明白環保局亦有很多掣肘,如法規、制度審批等,「可能下年想做的,今年要整年去批。」但他亦認為,環保局有否去協調有是重點。「例如飲水機。它(環保局)沒甚麼場地,就和體育局傾,和市政署傾,在不同場地加設。」「它可能未必有地方,但它最少可以做一個聯繫,像一個總指揮,去監督、連繫、提倡。它有做到嗎?」

他又認為,整體而言,澳門政府沒將環保放在重要位置。「我們整個政府的意識形態,環保只是裝飾,只是表面上『我哋做咗』的事,而非生活必需,『我們的城市太有錢,不需要環保』。」對於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曾於立法會上表示,自己部門都會減少使用塑膠。陳俊明提議,政府各部門的環保表現亦應被評核,分數亦應公開讓市民知悉。「不是法規,只是公開評分讓市民監督。如果特首真覺得環保重要,就指示環保局去做。就是問心一句,想不想去做。」

「新一屆政府吧。環保究竟會成為一個大的改變的地方,還是只是做做樣,做吓SHOW,『我哋做咗嘢㗎喇』,我真的不知道。澳門現時的垃圾情況不容忽視。我們的增長率、回收率,焚化爐要飽和的了,要建新的可能要五到十年,之間的情況怎辦?政府又有沒有計劃?」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