擋潮閘設計高度縮水 僅高「天鴿」7厘米 傳新澳門促政府交代理據確保公眾安全

內港擋潮閘的環評首階段公示,相應設計年最高潮位高程為3.85米,再加上本澳陸地與海平面的高度差距1.8米,即擋潮閘的高度為5.65米。但比政府去年提出的5.8米「縮水」15厘米。傳新澳門協會今日舉行記者會,質疑擋潮閘的高度設計標準能否抵擋未來的風暴潮,促請政府清楚交代擋潮閘資訊,確保公眾安全。

該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2017年「天鴿」來襲,風暴潮高度為5.58米,而2018年「山竹」風暴潮高度則為5.21米,但預計今年底動工的內港擋潮閘工程,高度僅為5.65米,較去年四月政府提出的高度下降15厘米。他指出,現時的設計僅比「天鴿」潮水高度多出7厘米,在全球氣候暖化加劇下,未來的風暴潮可能會更加嚴重,質疑有關設計日後能否有效抵禦全球暖化下可能出現的風暴潮。

工務局日前書面回應稱,擋潮閘閘門高度,是以設計潮位高程為基礎,再加上安全系數及越浪等因素所需的額外高度。強調閘門高度一定會比設計潮位高程數值更高,以提供安全保障。

林宇滔批評工務局的回應沒有透明數據支撐,迴避公眾質疑,但擋潮閘年底即將動工,他擔心高度如何應付將來嚴峻的強颱風,要求政府清楚交代。他說︰「呢個閘一係就唔起,要起就必須起得足夠高。因為只要風暴潮越過堤圍高度,海水好快就可以將低洼地區淹沒,衝擊力甚至會比原本沒有擋潮閘的時候更大。」副理事長甄慶悅表示,政府對於擋潮閘眾多重要的資訊,如設計公司、顧問公司提供的數據,工程預算等都不願向社會開誠佈公討論,批評政府態度惡劣。

林宇滔又認為,擋潮閘理論上可以處理澳門半島西岸的風暴潮問題,但若遇上例如「天鴿」級別的風暴潮,澳門半島東北區、中區和新口岸,以及氹仔市區和路環舊區等,同樣會受水患影響。建議政府應有前瞻性規劃設計,全盤解決各區因風暴潮的影響出現水浸等問題。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