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堂關鍵字

069 家暴╱傷人 紙本月刊

文:路家

網址:https://aamacau.com/?p=51861

時間:2019年01月26日 10:10

觀音堂

觀音堂

觀音堂(普濟禪院)是澳門三大古廟之一,亦是澳門被評定的不動產,屬「紀念物」類別。據澳門文物網介紹,觀音堂的創建時間未知;現時廟內存有一口崇禎五年(1632年)的鐵鐘,可見其歷史悠久。禪院其後於嘉慶廿三年(1818年)和咸豐八年(1858年)兩度重修擴建,形成今天的規模。正殿第一進為大雄寳殿,第二進為長壽殿,第三進為觀音殿,分別供奉三寳佛、彌勒佛和觀音菩薩等十數尊各方神祇。

有學者指,觀音堂是澳門最大的禪院與最具規模的廟宇,採用古翬飛式的佛教建築,表現了明清時期中國南方廟宇的特色,1992年被評為澳門八景之一。事實上,觀音堂除了是燒香拜神的地方,亦是一歷史古蹟、文化寶庫。今期《松山腳》將為大家介紹觀音堂的部分關鍵字:

高劍父

高劍父(1879—1951),字爵亭,號劍父,廣東番禺人,曾在澳門求學,後赴日本學畫,是中國嶺南畫派的代表人物。抗戰期間,高劍父曾寓居於此,並重開春睡畫院。抗戰勝利後,高劍父與弟子等到廣州開展藝術教育事業,於1951年病逝於鏡湖醫院。

高劍父於1906年加入了革命組織「同盟會」,活躍於省港澳。1910至1911年間,同盟會澳門分會籌組「濠鏡閱書報社」,引起了清政府注意,並派密探混入社內,最後被高劍父等數人負責將密探處決。

高劍父的藝術成就亦非常高,與弟弟高奇峰及陳樹人被稱為「嶺南三傑」。有分析認為,嶺南畫派主張吸取古今中外,尤其是西方繪畫藝術之長以改造傳統國畫,使之朝向現代化、民族化、大眾化方向發展,認為嶺南畫派多位先驅曾在日本留學,畫風亦有受當時橫山大觀、竹內棲鳳等日本畫家影響。

觀音堂近日在裝修 (攝於2018年12月中) 。

觀音堂近日在裝修 (攝於2018年12月中) 。

觀音堂近日在裝修 (攝於2018年12月中) 。

觀音堂近日在裝修 (攝於2018年12月中) 。

《望廈條約》

觀音堂是《望廈條約》簽訂之處。《望廈條約》,又稱《中美五口貿易章程》,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由中美兩國雙方代表簽訂。有研究認為,《望廈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與美國第一條條約。據指,1842年滿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承諾向英國開放多個港口通商並割讓香港等條件後,美國亦希望得到同等待遇。1844年2月,美特使顧盛(Caleb Cushing)為此到達中國,隨後與清朝欽差大臣、兩廣總督耆英在澳門望廈村進行會談。1844年7月,二人分別代表雙方在觀音堂簽訂《中美五口貿易章程》。該章程共有34款,主要內容包括美國在華通商、外交等方面,得享英國同等權利。

觀音堂近期進行裝修,被質疑部分改變其原有特色。 (攝於2018年12月中) 。

觀音堂近期進行裝修,被質疑部分改變其原有特色。 (攝於2018年12月中) 。

觀音堂近期進行裝修,被質疑部分改變其原有特色。 (攝於2018年12月中) 。

觀音堂近期進行裝修,被質疑部分改變其原有特色。 (攝於2018年12月中) 。

《澹歸和尚丹霞日記》

觀音堂「鎮寺之寶」——這是澳門學者鄧駿捷在其著作《澳門古籍藏書》中,對這份屬明末清初高僧金堡的《澹歸和尚丹霞日記》手稿的形容。《澳門古籍藏書》中介紹道,金堡(1614-1680),字衛公,又字道隱,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崇禎十三年(1640)進士,後抗清失敗,金堡削髮為僧,初名性因。後來他率徒至丹霞山開闢道場。澹歸在丹霞山弘法十六年,深受四方僧眾敬重。

《澹歸和尚丹霞日記》上半部記載澹歸和尚住持粵北丹霞山別傳寺的活動,下半部為澹歸和尚九月二十日到別傳寺下院南雄龍護院以後的活動,包括整頓別傳寺、營建龍護院的過程,以及與各地高僧、遺民名士、達官貴人交往的情況。《藏書》形容,此稿屬於清初嶺南佛教的珍貴文獻,具有無可替代的史料價值。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
觀音堂

觀音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