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澳門一百年前就有橫琴、有水域?

今天常聽說「融入大灣區」,「澳門終有自己海域」、「加快兩地資源互補,實現橫琴澳門合作」云云。但如果所謂的「海域」、「兩地」在一百年前,已屬澳門境內;如果一百年前,我們的鐵路與碼頭已粵澳互通,今天的澳門會有何不一樣?

事實上,這並非毫無根據的假設性問題。根據《勘界大臣馬楂度——葡中香港澳門勘界談判日記(1909-1910)》(下稱《日記》)一書,就在清朝最後那兩年,中葡雙方就曾就澳門範圍是否具有水域、是否包括橫琴等問題談判。

1912年澳門地圖。

1912年澳門地圖。來源:澳門地籍局

澳門問題:地方應該有幾大?

事源於1887年,中葡先簽訂《里斯本草約》(又稱《葡京草約》)及《中葡和好通商條約》。條約當中有云「惟現經商定,俟兩國派員妥為會訂界址,再行特立專約。其未經定界之前,一切事宜俱照依現時情形勿動,彼此均不得有增減、改變之事。」從那時起至二十世紀初,「澳門問題」的主要議題就是這城的海、陸勘界問題。

據《日記》的前言所述,「邊界問題」對中國來說是一場領土爭奪,關鍵是否定葡萄牙人在某些特定地區的存在——水域、島嶼和澳門半島部分;殖民地位於中國領土之中、老城牆為界、沒水域。

但為葡人而言,因為中葡雙方缺乏清楚地確定領土的協議,在無協議的情況下,主權行為的和平與持久行使,是國家間邊界確立最重要的標誌之一。於是在談判中,葡人反復強調既然1887年葡萄牙在青洲、氹仔、路環、舵尾、大小橫琴島、對面山沿岸以及內港水域的行使權,那上述地區就是澳門真正的「屬地」。

1834年珠三角地圖。

1834年珠三角地圖。來源:澳門地籍局

領土之爭 為尊嚴也為發展

地界爭議不斷,自然亦影響澳門往後的發展,包括重整港口、規劃粵澳鐵路等。那時是19世紀下半葉,香港已經開埠,水深港闊的維多利亞港旋即取代澳門的轉口港地位。為趕上香港,並實現產業多元,消除依賴賭博和經營鴉片收入的可恥標誌,澳門政府從葡國請來的水文專家羅利老提出,澳門需要加設海堤,透過填海拉直海岸,令水流加速,淤泥不能堆積。但由於當時海域屬中國所有,葡人沒有澳門海域的管治權,故以上規劃都只停留於規劃階段,未有付諸實行。可見並非技術問題,而是政治問題。

據書中所述,葡人之所以如此堅持,是他們預見,港口與鐵路可使澳門重現以往的繁榮。若承認統治範圍限於澳門半島、放棄對水域及附近島嶼的權利,這不單單是一個確定邊界時「好處多一點或少一點的問題,從現在或幾年後,將是一個殖民地丟失或保留的問題。」

之後,就是國際關係與政治角力,是歷史;結果就是今天的澳門。欲知談判當中高手如何過招,過程何等曲折離奇,歡迎各位看官翻翻相關文獻。

決定改寫歷史 影響千秋萬世 

回到最初的想象:如果澳門早就有水域,早就有橫琴,今日會變成怎樣?或者最少,澳門大學的新校區,不用被特別標籤作「橫琴校區」;「澳門機動車出入橫琴」也不一定是「粵澳合作的重大成果」、「中央惠澳政策的重要體現」。

但當然,歷史沒有如果。當年的中國政府並非今日的中國政府,當年的澳門政府亦非今日的特區政府了。一百年間發生了很多事,往後的發展大約亦與澳葡政府當初的想象大不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歷史的長河中,人雖離席,做過的事會留下,且影響深遠,甚至是一百年後的今天。

donation-ad
大灣區融合。

大灣區融合。來源:港珠澳大橋 – 香港工程項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