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幻從不永恆主宰你

在現在這個社會環境,如何面對自己假使有一天會遇上突變,更是我們要準備好的事情。Photo by 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

在現在這個社會環境,如何面對自己假使有一天會遇上突變,更是我們要準備好的事情。Photo by 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

筆者因工作關係,經常會接觸到一些生命遇上巨變的人,這些人,有的帶着期望,很清楚告訴你他 / 她要什麼,有些則抱著「嘗試」的心態,看看你能給他 / 她做到什麼;而最多出現的,就是家人想他 / 她來了解些資訊。不言而喻,無論能否達到來訪者的目的,上述的頭兩種人,總能取得一些效果,甚至超出預期,不過,對於第三類人,筆者則需花上較多時間,總得要為當時人找出一個無論大或小的目標,有目標,自然有方向,有方向,就有下次見面的機會。然而,如何找出目標,就不是本文希望討論的課題,反而,在現在這個社會環境,如何面對自己假使有一天會遇上突變,更是我們要準備好的事情。

雖則如此,相比成為當時人,相信我們更多時候,是成為當時人的同行者,但其實,成為一個好的同行者或支援者,困難程度隨時比當時人不差太遠,至少,作為當時人,有什麼不快,大可發個脾氣,甚至暢所欲言,作為有心的同行者,有些心聲,旁人難以察驗,更何來了解。不過,在談論關於「重新適應生活」之先,明白到有些讀者很希望成為別人的同行者,但未知怎樣入門,故在此先分享筆者能總結出的幾個「口裡說不,心裡卻很誠實」。

  • 不要經常口裡談及現在當時人很需要特別照顧,心裡誠實知道,甚至自己秘密演練一萬次怎樣做好照顧者就好。
  • 但凡生理狀況許可,要做的事不要「等明天」,反而自己心裡誠實知道,要適應要改變,是需要時間,但如果要說找工作,找支援這些,不要讓他感覺可以拖延,珍惜黃金48小時,但凡共識到目標,馬上就要嘗試行動。

所謂「預防勝於治療」,雖然苦難無法預防,但筆者從來鼓勵一種生活方式──不斷學習新事物。其實,無論任何人,只要我們熟習一件事物,自自然然就會因循地做,到某天,出現一些轉變,你會苦惱,怎麼跟以前不一樣。但最近筆者在學習新事物的過程中發現,原來,學習新事物,是自己與自己對話的一種訓練,當你開始時,你發現自己做得不夠理想,自己列舉出還差什麼,未幾再做,再針對,再改善,曾經認為很難的東西,一個禮拜略見成效,久而久之,累積下來,學會自己鼓勵自己,所謂的正能量值也高了一點,到某天,你不幸遇上轉變,你有往績鼓勵自己,曾經遇上過怎樣怎樣的困難,也能怎樣怎樣克服。

筆者有很多案主,就算面對轉變,也適應得特別快,經過了解,他們一路走來,無論任何階段,都非常願意接觸新事物,年輕拼搏時做麵包師傅,閒來也會去研究桌球,學點心等。到遇上轉變,抱著這種學習的狀態,曾經被譽為無音樂感的,現在能打鼓能彈琴,曾被認為讀不成書,現在他讀的小說,隨時比時下很多中學生還要多。

因此,保持一個能學習的狀態,似乎成為面對艱難世代,一個必不可少的心態,用一句老話來說,「苦難要來找你,我們都避免不了」,嘗試讓自己刻苦一會兒,走過最艱難時期,總會有豐碩的成果。

**上述提示只是筆者經驗之談,實際情況可能因不同人士而有所不同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