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洲山土地屬性混亂 傳新澳門協會揭疑點重重

即時報道

文:論盡採訪組

網址:https://aamacau.com/?p=46459

時間:2018年05月8日 16:16

早在1976年就被列入文物清單的青洲山,一直牽涉在眾多業權糾紛之中,傳新澳門協會召開記者會,青洲山儘管在130多年前就被登記為私人土地,但無論是其登記資料及歷史背景,以及土地屬性、界線及面積等均疑點重重,且與早前廉署公佈及路環疊石塘山超高樓項目及氹仔益隆炮竹廠調查報告所指的情況存在不少相似之處。

疑點一:19世紀初教會買青洲山時 青洲島仍由清政府管轄

據傳新澳門協會所提供的資料顯示,土地編號為2506號的青洲山地段,其物業登記最早可以追溯至1886年,當時一份由外籍公證員進行公證的文件,證明SEMINARIO DE S. JOSE(即「聖若瑟修院」)於1828年以2千澳門元購入該私人土地,但當時未有記錄明確的土地面積及具體位置或邊界。直到1986年官方登記資料顯示,該土地面積為56,945.49平方米,其後經歷多次割地及合併,直到1991年土地登記面積才維持在目前的56,166平方米。

但協會質疑,葡萄牙政府於1887年迫使清政府簽訂《里斯本條約》及《和好通商條約》,此時青洲島上的清朝守界兵才開始撤出。1889年澳葡當局在青洲島與澳門半島之間填海成堤使之相連,1890年清政府才將青洲島上駐防的水師船移駐前山。故此青洲山土地在1886年以外籍公證員於1828年發出的公證文件作依據,將青洲山土地正式作出官方登記的做法,與當時的歷史背景並不符合,而公眾亦無法查核1828年發出的公證文件內容為何。

青洲山地籍示意圖(來源:傳新澳門協會)

疑點二:廉署證私地上有軍事碉堡違常理 1933年葡憲法列明軍事禁區屬公地

協會亦指出,文化局至今在青洲山上已發現至少11個軍事碉堡或建築,部分刻有年份,最早為1953年,亦有建於1955年。翻查廉署當年對路環疊石塘山的軍事碉堡的陳述:「根據文化局向廉署提供的資料,疊石塘山建築項目內的軍事碉堡屬1884年建造的路環炮台的輔助軍事設施,在1903年崔霖買田畔街土地時,該碉堡應已存在。假如當年崔霖買的土地真的位於疊石塘山,當中的碉堡無論是在購買前或購買後興建,都違反常理。」

協會認為,按照同一邏輯,若青洲山早在1828年已屬私人土地,之後再於私地上興建碉堡同樣不合理,即使可以在私地上興建,又有否正式文件證明其軍事設施的興建得到業權人的同意?協會亦強調,根據1933年葡萄牙憲法規定,軍事禁區均視為公地,雖未有官方文件證實,但是眾所周知,青洲過去一直以軍事禁區方式管理,居民出入青洲均需持有「禁區紙」。

青洲山歷史遺跡分佈圖(來源:傳新澳門協會)

疑點三:門牌號碼包括整座青洲山及周邊土地?

協會亦引述物業登記資料指,青洲山私人土地的位置為「青洲河邊馬路14-17號」,面積為56,166平方米,組成部分包括「部分土地用作維持已建之學校、聖堂、避靜所和四間作住宅之樓房」。但協會指,單看門牌號及組成部分的內容,難以想像土地竟包括整座青洲山及幾乎圍繞山邊的土地。

協會指出,青洲山於1886年首次進行登記時,未見有清晰的土地面積及邊界資料記載。直到1986年將1幅面積為9,511平方米的21618號土地分割出2506號土地的登記資料中,才清晰指出該土地登記面積為56,945.49平方米。而1990年登記資料顯示有多幅土地被併入2506號土地,令土地面積增至70,069平方米,並開始載有粗略的「四至」面積。到1991年,登記資料顯示2506號土地再被割出多幅土地,令其總登記面積減至56,166平方米。

現時聖若瑟大學及青洲社屋等建築的所在土地,均是在2506號土地登記資料時被分割出去。其中現時青洲社屋所在的2個地段分別為22064號土地及21618號土地,據《特區公報》資料顯示,其業權人分別於2005年及2008年獲批「換地」,而2個地段再用作興建社屋用途。

協會指,聖若瑟大學的官方地址至今仍為「青洲河邊馬路14-17號」,即與青洲山私人土地的位置一樣。據聖若瑟大學於2014年2月27日獲發的街道準線圖顯示,部分地段建設需騰空及交還政府,亦有私人地段須合併發展,理論上應刊登《特區公報》。但協會至今仍未查到相關的公報資料,質疑這與私人土地性質有關?還是未依法刊登?尚待有關部門調查。

協會亦質疑,究竟2506號土地在何時及根據什麼資料正式劃界及確定面積?期間多次增減土地面積的行為是否符合法律要求及有否足夠法定證明?只有具權限部門詳細翻查相關地籍資料才能釐清。

相關報道:
傳新協促廉署徹查青洲山業權問題
釐清土地合法性 保育文物古樹
https://goo.gl/SjXHLh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