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的話其實真的不多。」文化公所項目負責人趙香玲坦言,近年公司有跟內地出版業界有合作,但銷量平平。「第一是價錢。而有時澳門的書未必都合他們口味。」
「如推入內地,可擴大市場。但可在內地發行,會否暢銷又是另一回事。」文化公所項目主任陳淑怡補充道。
讀物不對口 四海賣書皆難
「文化公所」是濠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向文產基金申請資助的項目,亦是文產基金九大受資助服務平台中唯一一個出版平台,服務範圍包括圖書策劃、出版、銷售和推廣等等。「文化公所」2014年由澳門口述歷史協會、望德堂區創意產業促進會等十多個本地歷史文化團體聯合發起成立。項目負責人趙香玲表示,現時其出版物的本地售賣渠道主要有文化公所、星光書店、文化廣場等。她坦言,本地出版物的銷售,不少都是靠作者自己的朋友支持。由於澳門市場小,單靠本地市場難以為生,故文化公所亦希望可走出去,並發展內地市場。故公司亦會參加廣州南國書香節,以及與內地出版社合作出版發行。「他們市場當然比澳門大很多,也可以容納到很多不同類型的書藉。」
但趙香玲也承認,在內地市場的銷量也是平平。雖說大家都是華文圈,文化畢竟有差異,澳門人有共鳴的題材,內地讀者未必有興趣。特別現時社團或個人是出版資助的申請者,內容及方向以社團的需要為本,出版社則主要提供編輯及設計、校對等服務。例如一些本地協會的週年回顧,本地讀者亦未必有興趣,內地市場的銷情更是呆滯。
「賣的話其實真的不多。第一是價錢。而有時澳門的書未必都合他們口味。」
產業不成鏈 刊物更難賣
另一方面,每次出版的書藉並非百份百由文化公所銷售。趙香玲指,刊物印刷後,社團可能自行處理所有刊物,有時則透過文化公所銷售部分存貨,「如作家文集,大家會談給我們多少本去進行銷售,而所有得益都會是我們的。」但目前未有全由文化公所負責銷售,作者收取版稅的合作形式,而有時印刷一千本,由文化公所銷售的是一百本。「澳門是頗特別。很多是出版人自己全資去做這事。」
賣書不多,文化公所目前的收入以向社團及個人提供出版服務為主。屈指一算,人工、租金樣樣要錢,如到內地銷售也需要交通運費宣傳費等,如銷量一般,實為「蝕本生意」,遠不及留在澳門提供服務來得安穩舒服。趙香玲回應指,到內地市場即使未能多賣,也是一種推廣。「銷售是我們其中一個目的,但推廣也是我們其中一個主要目的。未必一定要賣得出。如可推廣澳門本土文化,都值得去做。像我們去廣州參觀時,可將自己的文化,一些特色,送給對方睇吓。讓人知道澳門除了賭業,五光十色的賭場外,還有其他文化。」
但文產基金是要促進產業化或規模化。而要成為產業,脫離政府資助,最低限度是要收支平衡。而政府一直以來不斷「揼水」,究竟澳門出版要產業化,還欠缺甚麼?趙香玲指,相比澳門,內地專業的產業鏈已經形成,又以廣東人民出版社和廣東教育出版社為例,「他們由策劃、組稿、編輯、排版、設計、校對到發行銷售的渠道都已開通,很專業成熟。澳門就是社團各有渠道,尚未形成一個專業產業鏈。」
「但澳門很多時因為社團需要而出版,或一些政府機構,或學校方面會出版,而去做這件事。」
趙香玲又指,在內地作者可向出版社提供素材,跟出版社合作,「內地有很多這些人才。另一個渠道是出版社會找些較有名的作家去寫書。但澳門可能缺少這方面的專業人才。」陳淑怡補充,發展需要時間。「文化公所不只一個小小的平台,最大的希望都是招募更多有才華的人才、年輕的設計師一起團結組織,令出版業更好。」
銷售有門路 銷量不保證
文化公所成立逾兩年,而當初文產基金的項目資助期是三年。趙香玲表示,文化公所成立至今已策劃及協助出版大約二十本書藉,有歷史、文學,亦有攝影集等,2017年開始發展內地市場,有信心收支上會達到文產基金的要求。她又表示,留意到周邊地區如台灣、香港的書店會有讀書會、講座、新書發佈等活動,認為對推廣有幫助。接下來文化公所會聯絡澳門一些有寫作能力及興趣的作家,而除出版外,亦會着重書藉的推廣和銷售,「會主動聯絡澳門出版的個人或社團,看會否將書放在文化公所展示或銷售。」
她又提到,文化公所將會主動策劃一些書藉,例如澳門兒童讀物,澳門街道、美食的故事等。估計這類刊物銷情如何?「在內地和澳門都有銷售渠道,但數量是否龐大是另一回事,但會有銷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