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受害人:鄰里冷漠 徬徨無助

網絡圖片

「丈夫常會嘈吵,但鄰居都不當是一回事,覺得你們夫妻吵架,沒必要插手。」小晴(化名)想起當時受丈夫虐待的情景。那時子女目睹自己父親打媽媽亦表現焦慮,「他很怕回家。會問爸爸是否在家。當我們在家時,他會很焦慮,說要上學,不願意留在家。」幸學校發現小朋友表現不妥,社工約見小晴後揭發事件,並安排小晴與子女入住院舍。

身心受虐 求助無門 

雖然離開丈夫至今已超過一年,但小晴坦言對他仍充滿恐惧。「以為自己已經恢復,但當聽到與丈夫相似的聲音,仍會立即逃走。」她指,當時丈夫除肢體暴力外,還有精神虐待她。「他每晚都不讓我睡覺,要我講清楚見過誰,去過哪,維持了整個月。他回來都是凌晨一點了,但他不管,就拿着手機問:呢個係咪你外遇嘅對象。」

曾想過求助,但奈何街坊關係冷漠未有察覺異常,鄰居只會因丈夫在深夜「發火」大叫擾人清夢而報警。小晴曾幾次鼓起勇氣報警,但覺得警察當時並未可以為她解決問題。「他說:『咁你哋想點丫?係咪想搞大件事呀?如果係就落警局落口供啦。』我沒去,我不知道所謂搞大件事是怎樣的程度。」

小晴憶述,那是《家暴法》實施以後,但她當時對《家暴法》的資訊並不了解,甚至不知道可以找社工幫忙,有庇護中心可供她與子女暫住。「我只會報警,只是有一絲希望報警可以幫我去處理。」遇過警察給她社工局的聯絡方法,小晴亦曾與丈夫一同跟社工見面,「社工問我們是否還有意思在一起。我都說願意再給他機會,但丈夫不願再見社工。」

離開才是開始 新生活欠支援

為讓子女有更好的生活,小晴決定離開丈夫,且開始於賭場輪班工作支撐父母及子女生活,但並不容易。首先是子女的情緒仍未完全穩定。「小朋友看到我出門,就會擋着說:『唔俾你返工,晚黑會驚,唔要媽咪返工。』」小晴擔心子女的心理健康,為可多陪伴子女,小晴本想只返早更,但公司不肯。「理由是我已離開了庇護中心。」

「小朋友在單親環境,很需要陪伴及教育。」小晴坦言,輪班工作難以照顧子女,雖然法官判了丈夫要負贍養費,但他一直未繳,要維持一家五口生活,只有賭場工作的收入才可應付。她指,自己並不是個別個案,身邊不少單親朋友都在衡量要上班還是教育小朋友,並為此感到徬徨。「她們也說很想辭工。我們想兼顧好,但又好像沒辦法。我們這麼年輕去拿綜援,真的做不出來。」

她又指,現時仍經常害怕會上門騷擾,非常希望有穩定而安全的居所。「例如有看更。我們出去住會遭到先生騷擾,鄰居不知道發生甚麼事,幫不上忙。」她表示,現在亦會努力爭取跟鄰居關係更好,「但無奈鄰居都是早出晚歸,或完全沒接觸。都關着門。貿然去敲門也不知道別人喜不喜歡,所以都沒有。」如當初鄰居關係較好會可以幫到你?「我覺得絕對可以。」

一人撐起一頭家,生活迫人,小晴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情緒支援非常重要。「分享很重要。會組織在一起,分享正面的或負面的,有宣洩。」又表示,不希望自己的負面情緒會影響到子女。「我想要小朋友感受到媽媽很開心,每日都充滿着正能量。」「當見到小朋友現在開心活潑,就覺得一切都值得了。」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