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包包食飽」可說是祖傳智慧。連法國總統馬卡龍最近也說法棍應被列為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可見麵包除了是裹腹之物,更是遠古人類流傳下來的文化結晶。但麵包文化並歐洲專美。有研究指,日式紅豆包就是和菓子與歐洲麵包技藝的完美結合!
Lord 是賜予麵包的人
從西亞到歐洲全境,麵包都是主要糧食之一,亦在人類的歷史及歷史中扮演重要地位,間接亦影響了我們的語言發展。有研究認為,英國從麵包的概念衍生出種種社會關係稱呼,例如Lord (主)一字就源自於盎格魯克遜的hlaford(loaf ward),意思是「供應食物的主子」,Lady(女士)一字則源自hlaefdige,指「揉捏麵包的人」。另外,companion(同伴)和company(陪伴)源自晚期拉丁語彙companio,意思是「分享麵包的人」。
不只Loaf(麵包),Dough(麵團)一字亦與不少英文詞語有關。話說Dough源自一印歐語系的字根,意即「形成」、「建造」,此字根亦衍生出Figure(形體)、Fiction(小說、虛構)和Paradise(天堂、有牆的花園)等詞語。研究認為,從這些衍生語彙可見,麵團如黏土般的可塑性對前人的重要。事實上英語的「Magic」(魔法)與希臘文「Mageiros」(烹飪)同源,亦暗暗透示兩者皆變化無窮,如同魔法。「麵包」這種人類賴以為生的食物,亦是構建西方思想的重要元素之一。
紅豆包源自和菓子?
中國的包點亦自成一格,種類更是多樣。歌詞亦有唱:「誰愛吃剛出籠的叉燒包,還有那蓮蓉包呀豬油包呀魚翅包、豆沙包……讓我來告訴你有生煎饅頭、大肉包、小籠饅頭菜肉包呀……」而在清末期間,中國亦出現有關西式麵包的記載。例如1867年,同文館畢業生張德彝跟隨中國首個觀光使節團訪問歐洲時,就將自己的所見所聞記錄於其著作《航海述奇》之中。裏面的西餐食記被認為是中國最早有關吃西餐的文字記錄之一,而裏面亦有提到麵包。
但麵包應於更早前就傳到東亞。從大航海時代,日本人就接觸到麵包。十五世界中期,德川幕府尚未鎖國前,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的商船就在九州附近與日本人交易。除了麵包,餅乾、蜂蜜蛋糕、天婦羅等食物的製作方法亦在此時傳入日本。事實上,日文「麵包」的假名パン,讀音就跟葡文Pan(麵包)一樣。
在日本幕府末期,麵包曾作為日軍迎擊外國時用的軍糧。當時麵包用的麵粉是烏龍麵而來,讓麵包發酵的則是日本的酒種,並參考和菓子酒饅頭的發酵方法,同時加入雞蛋及砂糖。這樣的麵包可說是東西飲食的美妙結合。及後麵包在日本普及,而在明治維新期間,失業武士木村參考和菓子的做法,在麵包中加入紅豆餡,自此紅豆包成為日本的經典甜點。
由穀物變成麵團再變成各式麵包,過程包含着人類的無限創意。常說澳門是中西文化交流之地,澳門的麵包又如何體現了中西文化交流?美食年開幕,文化局除配合旅遊局的計劃制定政策,例如資助社團舉辦美食文化節,做更多有關加強社區美食推廣的研究等外,會否亦有澳門本土美食歷史的研究與展覽出現?我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