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聽過,唔清楚,文產基金對影視資助的政策是什麼?」──來自電影工作者的疑問

目前,對澳門本土的電影工作者來說,專門針對電影創作進行資助的公部門其實不多,只有文化局的「電影長片製作支援計劃」,針對拍攝紀錄片、劇情短片和動畫片的計劃,則為文化中心的「澳門影像新勢力」,要參加以上計劃,必須交上詳盡的計劃書,由專業評審經過一輪的選拔,在藝術上獲得一定的認可才有機會得到資助,實踐作品的過程並不容易。

而在2014-2017年所發放的文化產業基金資助中,不只是對電影製作平台等進行資助,一些影視拍攝計劃也同樣獲得資助,而且所得金額比起上述兩個資助計劃更是高出數倍之多,如入圍「電影長片製作支援計劃」的,資助上限只有一百五十萬,但在文產基金的資助中,網絡電視片(《神精學妹》) 可以得到二百多萬,更有影片得到八百多萬的資助(《斷線人》),為什麼資助的差距可以這樣大?奇怪的是,這些得到資助製作出來的作品,很少有澳門人看過。筆者向幾位資深的本地電影業界人員查詢時,他們不但沒看過,甚至聞所未聞,也不知道這些電影公司,那麼這些作品的製作團隊是什麼人?面向的公眾又是誰?文產基金對影視計劃的資助準則是什麼?對作品的專業性和藝術性由哪些評審來把關?對於文產基金的資助方向,業界有一連串疑問。

網絡電視片(《神精學妹》) 可以得到二百多萬。

網絡電視片(《神精學妹》) 可以得到二百多萬。

資助內容的透明度嚴重不足

首先,文產基金沒有發放足夠資料讓公眾了解到這些拿了大額資助的電影公司的背景、電影內容、主創人員,演員、導演等名字,網站上也沒有。當公開的資料這樣少時,公眾的質疑自然產生。這位電影人認為,對於一部電影長片來說,一百五十萬當然不夠,就算去到八百多萬也不算什麼,一切都要視乎內容和規模,所以在不清楚影片詳情的狀況下,無從判斷這個批給是否合理,如果這是一個具認可的製作,即使上千萬都可能是合理的,但一定要具透明度,讓民眾有足夠的渠道去了解。

這位電影人談及,文化局的長片計劃需要申請者填寫非常詳盡的中英文表格,所有資料包括工作團隊名單都要鉅細無遺地清楚提交,就連場務都要寫清楚工作內容,各種消耗品的費用亦要列明,還需要向評審詳細介紹整個計劃,在藝術上是有嚴謹要求的,而文產基金有哪些專業的評審來審理這些影視計劃?又對申請者提出了哪些藝術上的要求?如果沒有這些專業評審的參與和評選制度的設立,那麼文產基金又是根據什麼準則來決定資助金額的?可能背後是有一個評審機制,但不透明、不公開,無從得知。如果文產基金真的想幫澳門的電影人拍多些作品而減少申請程序的複雜性,這是好的出發點,但一定要以一個公平和合理的方法去進行。

文產基金沒有發放足夠資料讓公眾了解到這些拿了大額資助的電影公司的背景、電影內容、主創人員,演員、導演等名字,網站上也沒有。(photo by Felix Mooneeram, unsplash.com)

文產基金沒有發放足夠資料讓公眾了解到這些拿了大額資助的電影公司的背景、電影內容、主創人員,演員、導演等名字,網站上也沒有。(photo by Felix Mooneeram, unsplash.com)

不清楚評審準則,作品質素由誰把關?

要判斷資助金額是否合理,還要看所提交的計劃及影片質素,在文化局的「電影長片製作支援計劃」和文化中心的「澳門影像新勢力」,都有專業人士擔任評審和指導,為製作團隊給予藝術上的意見,但文產基金有藝術質素上的把關嗎?無從得知。但從出來的作品可見,影片質素似乎並非其審批重點,否則,像「神精學妹」此類在網路上早已泛濫成災、毫無創意可言的通俗網絡劇竟可以拿到二百多萬的資助?為何要以這樣高的金額來資助一個這樣的作品?除了在澳門取景以外,它與澳門有何關連?雖然在資助金額上看來有優勢,但由於不清楚文產基金的審批準則和評審專業性,出來的作品難有藝術上的保證,公眾的認受性也會打折扣。

本地電影發行困難且費用高昂

何飛的《愛比死更冷》的電影行銷和Ivo的《帝皇酒店》,前者拿到八十多萬,後者有一百二十多萬的資助。

何飛的《愛比死更冷》的電影行銷和Ivo的《帝皇酒店》,前者拿到八十多萬,後者有一百二十多萬的資助。

但對電影人來說,多一個資金的機會總是好的,不只拍攝需要錢,電影的發行和行銷更是一筆高昂費用。

如今次獲批項目中有兩部都是原來文化局的長片計劃的,何飛的《愛比死更冷》的電影行銷和Ivo的《帝皇酒店》,前者拿到八十多萬,後者有一百二十多萬的資助,這是因為文化局的「長片計劃」在作品進入第二輪複選時,也要求電影人要在外自行籌措其它資金並寫出其它資金來源,這對電影人來說是很難做到的,在缺乏電影市場和發行的澳門,要自行籌措資金是相當困難,申請另一部門的資助變得很有需要。

同時,「長片計劃」要求申請者遞交影片的市場計劃和發行計劃等,而發行的費用可以是很高的,以現時的資助額來說,根本難以發行到澳門以外的地方,最多只能去一些獨立影片可以去的地方,商業院線的發行很難做到,加上電影專業人才缺乏,雖然近年多了一些接近專業的拍攝人員,如燈光師、攝影師等,但仍然十分缺乏監製、製片和發行的專業人員,在此匱乏的大環境之下,文化局的要求對電影人來說實在有點脫離現實,倒不如讓電影人集中精力在劇本和其它藝術上的事情。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