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西墳多座名人墳墓遭嚴重損毀 文物工作者促特事特辦儘快修復

舊西洋墳場有內多個墳墓及雕塑在風災期間損毀嚴重,當中包括澳門歷史上的顯赫家族或有貢獻的人物之墓。民署已於受損的墳墓張貼告示,請利害關係人儘快申請工程准照修葺。文物工作者鄭國興認為,如未能聯絡上利害關係人,當局亦應特事特辦,協助修復,同時盡量依照墓碑及雕塑的原樣修復。

就記者現場所見,舊西洋墳場內多個墳墓遭受損毀,當中包括中華民國總檢察長盧興原(昔日賭王盧九的兒子之一)的夫人李氏、教區司鐸、及一些已去世近百年的土生葡人之墓等。部分墓碑倒塌碎裂,一些雕像亦倒下,甚至「身首異處」,亦有部分出現移位,而墳場內仍有不少倒樹枯枝仍未清理。

鄭國興表示,部分墳墓於風災前其實已經受損,但數目不多,然而目前的情況不論是數量或損毀程度都「都幾得人驚」,讓人感覺滿目瘡痍,不像一個有恆常管理的墳場。雖然民署有在受損墳墓張貼告示,通知墳墓的利害關係人儘快申請工程準照修葺,但鄭國興指,一些舊墳墓已有百餘年歷史,「一百六十年前的墳未必有後人,或後人已不在澳門。如果用這邏輯去思考,根本就沒人去維修。」認為政府該有墳墓的紀錄,如短時間內聯絡不到當時人,有關當局應該特事特辦,主動去修復。

「因為經過百幾年歷史後,墓已不單單屬於該家族咁簡單,而是墳場歷史的一部分,或是構成澳門人對這墳場的記憶,應包含在文物、紀念物的範疇。」

他又指,墳場內的墓碑保養一直存在問題。「墳場內的墓碑材質主要是兩大類,通常是花崗岩,或是大理石。」而大理石墓碑及雕塑現時受到的破壞嚴重。他表示,曾見過有人不當使用化學清潔劑,甚至鏹水洗抹墓碑。「整個大理石的表面會粉化。」而且舊西洋墳場與馬路是一牆之隔,汽車尾氣中的硫化物亦會黏附於大理石上,對大理石造成損傷。「如不勤加保養,粉化的情況會越來越嚴重。」他補充,酸雨加上墳場內其他生物及鳥類排泄物等因素,亦會令雕刻漸漸模糊化,當線條及刻字消失,將是歷史研究及美學的重大損失,認為當局應儘快推出墓碑清潔指引。

他強調,舊西洋墳場是澳門過去百多年的社會縮影,對於研究澳門歷史有重大意義,不論是由利害關係人或政府修復,都應盡量選用原有材質及保留原本樣式。「單是這百幾年,你也可看到墓碑和雕像的演變很不一樣。而且它不單只文獻、文字上的價值,雕像本身亦有一定的藝術性。」他認為,墳場內的墓碑的式樣、材料、死者資料等都需要有完整及詳細紀錄、甚至是掃描及普查,特別是歷史要人的墳墓及墓碑、雕像等,「萬一再受損都有依據去還原。」又認為過去對墓碑的維護可能有所忽視,「可能會覺得石碑日曬雨淋都唔會有事,但我們不是在說一百年,而是希望可延長文物壽命。可能二百年後整個雕像面目模糊,乜都冇曬,到時先嚟後悔已經太遲。」

鄭國興又認為,現時澳門的墳場研究,以及將有關資料向公眾推廣仍處於起步階段。他表示,外國的墳場導賞團頗為普遍,但在澳門有關活動數目零星,「整個舊西洋墳場還有很多(資料)可以發掘。」認為民署和文化部門應加強協調維護和研究。「常說本土教育,其實當中不論華人或葡人,還有很多故事可以挖掘出來,不論是正面反面,都可以成為歷史教育的一部分。」

相關報道:墳場之內的社會縮影——埋葬於舊西洋墳場的澳門史

https://goo.gl/rHcWAf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