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東:民間氛圍不變 立會格局難改

坊間一直有批評立法會是「橡皮圖章」,凡政府提案必過,那究竟多大程度上可以代表澳門廣大民意?

「也不能說立法會完全沒有代表民意的職能。」時事評論員黃東分析道,「主要是一個利益的博弈。如果法案、質詢,剛剛跟市民的意願相符合,哪怕是建制派也會說話。問題是,如跟他們的利益相反時,就會產生跟廣大市民的意願相反的結果。那麼這個需要具體地看是甚麼內容了。」

時事評論員黃東。

時事評論員黃東。

公民覺醒緩慢
社會事務自己懶理

黃東指,立法會監督政府能力之薄弱,有目共睹。他分析,澳門公民社會成長緩慢,民間在歐文龍事件後才逐漸覺醒,步伐亦及不上鄰近地區的香港及台灣。「我們很多時候都會聽到澳門人說『好多事情都靠你喇!』大家都知道其實是不可以靠一兩個人就能改變這個政治生態,甚至一些民生事,也不可以說『靠你喇』。」而他相信,即使在新一屆立法會選舉後,狀態也不會大變,這一切與社會氛圍不無關係,一日沒改變旳意願,立法會的監督能力依然會薄弱。

「有多少人認真看政綱?這是個很大的問題。就一個成熟的選舉而言,其實會關注到政綱裏面所提及到的內容,對自己或者對社會的意義所在,還有它是否具有可行性?還是純碎為了選舉而選舉呢?這些完全可以察覺出來。」

「這有一個過程在裏面,不是突然之間發生。曾幾何時,大家曾經對立法會是有一個期望的,但是為甚麼會發展成現時這樣子?就是說,其實大家本身都有責任。只不過你是否承認這個是你的責任,是否承認自己在這個事務上,在無力感之餘,也都沒有幫助推動改變。形成現在這個死水一潭的局面,『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那麼,如果需要『解凍』的話,大家也需要『加溫』。」他舉例指,當時「離補法案」有不少議員曾表示支持,但最後數萬人包圍立法會,令政府及議員「轉軚」。「就是因為社會風氣、環境突然出現一個逆轉,使到他們必須要『跪低』。」

改變需由民間推動

「關鍵是我們現在如何來推動公民社會進一步地向前進。」

五二七「反離補」運動期間,數以萬計市民聚集於立法會前地。

五二七「反離補」運動期間,數以萬計市民聚集於立法會前地。

黃東直言,立法會內「小圈子」早已圈定,原可以代表民意發聲、成為監督政府的一個機構,現時淪為「花瓶」、「橡皮圖章」,民間不能等待下次「離補運動」或大型社會運動的到來以圖立會改變,改變的關鍵應是社會持之以恆。他認同,立法會裏面的風氣令人沮喪,但他指正因如此,市民更要行動,作出改變。「因為如果我們認命的話,這個就會永續下去,不會改變。」

「立法會裏面進一步弱化,最終市民自己也會成為一個受害者。當一些民生事務受到影響,你的權益受到打壓的時候,你才會明白,就會太遲了。其實這個關係是一個循環。究竟是惡性循環,還是良性循環,很大程度是視乎大家怎麼看,怎樣做。」

donation-ad